故宫百年秘闻?天字文物首亮相,守护真相待揭开

近日,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特展在午门展厅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场名为“百年守护”的展览从馆藏195万件文物中精选200件套展品,通过“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个单元,以实物见证历史,向世人展现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

展览采用文物陈列与历史档案双线来叙事的,明线是通过珍贵文物展示故宫百年历程,暗线是借助档案资料呈现故宫人的守护精神,这种设计既展现博物院百年发展轨迹,又体现了文物工作者恪尽职守的传承理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时代故宫人在原有基础上持续推进文物保护的工作,使博物院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字第一号”文物的百年守望

开展的首日,一对掐丝珐琅太平有象成为了焦点,这件文物的外观并不华丽,却因“天”字编号而意义非凡,1924年溥仪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对宫内文物进行清点,乾清宫作为首批清点区域,其文物被赋予“天”字号,从此,这些宫廷旧藏正式成为了国家文物。

这对太平有象见证了两个重要的历史时刻,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乾清宫率先向公众开放,百年后的同一天,同样的文物在相同的地点与观众重逢,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生动诠释着文化传承的真谛。

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近二十年间,故宫藏品从180万件增至到195万件,更可喜的是观展方式的革新,老一辈故宫人那志良曾回忆开院时的拥挤场面:“观众被挤得动弹不得,连展柜都看不清楚”,如今在“故宫颜色”的互动区,观众轻触屏幕即可匹配心仪的文物,即便不能亲临现场,通过数字化平台也能欣赏百万件馆藏的精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珍贵文物齐聚一堂

本次展览汇集多件教科书级文物,乾隆皇帝御用的白玉盘龙钮“大清受命之宝”、溥仪随身携带的田黄三联印、明代白釉贴塑鲜红蟠螭蒜头瓶等悉数亮相,书画展品更是精品荟萃,《清明上河图》全卷展出成为最大的亮点。

这幅名画每隔十年才展出一次,每次都有新的故事,策展人介绍,二十年前它填补了宋代风俗画研究的空白;十年前作为《石渠宝笈》著录珍品亮相;今年则成为院史的见证,溥杰曾将此画带出紫禁城,使其历经战火流离,1945年溥仪携画出逃时被截获,险些埋没在杂物堆中,新中国成立以后,鉴定家杨仁恺发现并确认了此画,最终使其回归故宫,2015年特展时,观众为看此画排起了长队,“故宫跑”一词由此传开。

《五牛图》的回归同样感人,这件最早纸本画作曾流失海外,20世纪5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从香港购回,归国时画作破损严重,经修复师精心修缮才重现光彩,《伯远帖》的回归则得益于“香港秘密抢救文物小组”的努力,无数爱国人士同心协力,使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图册等珍宝重归故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明长河的千年对话

展览的陈设计别具匠心呢,透过青玉寿面纹璧的内孔,可见莲鹤方壶上的展翅仙鹤;远处乾隆御制金瓯永固杯熠熠生辉,这三件跨越千年的文物同台展现了出来,构成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动见证。

文明交流的印记清晰可辨,银鎏金花鸟纹葵式碗、金錾云龙纹执壶、掐丝珐琅多穆壶等异域风格的器物,以及金叶缅甸文、俄国钱币等外来物品,共同述说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往事。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指出:“我们最终确定以'守护'为主题,这个展览不仅仅讲述了故宫百年的历程,更展现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次的展览本身也是在践行守护的理念,《清明上河图》等珍贵书画限时展出后就会入库进行保养了,由《上阳台帖》等重量级别的文物接替它的展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保证这次观看展览的体验感呢,故宫采取了流动式的参观,工作人员也会引导观众有序的参观呢,建议观众们啊,请保持安静,不长时间的停留,不用闪光灯,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件国宝哦。

这次展览一直持续到年底,预约参观也特别的方便,直接通过“故宫博物院”小程序预约就可以了,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它的过去,更是在启迪着未来,这场展览不仅仅展示着历史,同样也照亮了前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历史   故宫   秘闻   文物   观众   见证   图片   网络   太平   珐琅   清宫   博物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