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30年,美国星巴克玩不转,反给中国咖啡品牌做了嫁衣裳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美国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正出售其在华业务的多数股权,此前该公司在中国的经营举步维艰。

但香港《南华早报》指出,在这家美国连锁企业陷入困境的同时,中国的咖啡消费量却“保持着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如今咖啡产业规模已达3000亿元人民币(约合320亿英镑)。 这究竟是为什么?

本土玩家

近30年前,星巴克在中国开设了第一家门店。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报道,当时的场面“盛况空前”,包括一支表演传统“金狮舞”的“舞狮队”,以及“热情的顾客”在品尝卡布奇诺。这家美国品牌的入驻,“助推了蓬勃发展的中产阶级咖啡文化的兴起”,在这个传统悠久的饮茶国度掀起了一股咖啡热潮。到2017年,这家巨头在中国每15小时就开设一家新门店。

但近年来,“数十家”本土连锁品牌“强势涌现”,以“大幅折扣”供应咖啡。

据美国《广告时代》报道,2024年,中国本土品牌瑞幸咖啡在中国的门店总数达到了20000家,实现了“单年门店数量翻倍”。“信号很明确”,国内“咖啡市场的格局正被本土品牌改写”。

肉酱淋咖啡?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英敏特的中国食品饮料类总监卢若蕾向该媒体透露,本土品牌“持续推出融入本地食材、草药、超级食品等元素的季节限定饮品”。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 报道,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淋肉酱的拿铁”或“添加白酒的咖啡”。

诚然,茶“依然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但一些“年轻的中产阶级消费者”发现,面对“高强度工作压力和长时间工作”的竞争性就业市场环境,咖啡的“咖啡因提神效果”显然更具吸引力。 这种现象也可归因于“生活方式偏好的转变”,因为“更多人拥有了可支配收入”。

尽管茶饮“长期以来都是中国人的首选饮品”,但香港《南华早报》指出,“咖啡文化正蓬勃兴起”。郊区的咖啡馆被视为“乡村振兴”的载体,因为它们“创造了就业岗位并带动了当地经济”,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与此同时,英国广播公司 (BBC) 指出,在上海等城市,咖啡馆文化在新冠疫情后“真正”获得了“推动力”,当地居民开始“拥抱户外生活,寻找与亲友相聚的场所”。

在上海的街角,或是在某个乡村的田埂旁,咖啡馆的灯光就这样亮起。无论是为了应对下一个高强度会议的白领,还是单纯寻找一个角落与朋友相聚的居民,他们手中的那杯咖啡,味道早已不再是唯一的重点。它承载的,是这个时代特有的节奏、压力与温度。


从“白酒咖啡”到“肉酱拿铁”,你如何看待这种本土化的咖啡创新?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作者:查斯·纽基-伯登,《英国周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美食   美国   嫁衣   中国   咖啡   品牌   本土   肉酱   南华   咖啡馆   英国   中产阶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