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手机之争:三星为何“慢半拍”?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三星最近发布了最新的折叠屏手机,为此,美国起连线杂志记者Andrew Williams 写了一篇分析文章,题目就很有意思--《三星新款手机展现中国在创新方面的领先优势》Samsung’s New Foldables Show China Pulling Ahead in Phone Innovation。

他认为,在折叠屏赛道里,三星依旧是老牌冠军,但是在中国品牌的步步紧逼下,却显露出些许踟蹰的神色。文章里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西方品牌还在“例行升级”的舒适圈里打转时,中国厂商已把下一步写在了时间表上。

今天我就借这篇文章的一些观点,来跟各位聊聊这场“加速赛”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首先是机身的薄厚之争,“0.1 毫米”成了胜负手。Fold 7 最薄处不到 9 毫米,已是工业设计的极限,但荣耀抢先一周发布了只比三星手机薄 0.1 毫米的 Magic V5,这就很像拳击台上抢先出拳的挑衅。厚度微乎其微,却带来很强的领先感和舆论的关注,中国厂商的敏捷在此可见一斑。

再就是续航与充电方面,硅碳电池的暗战。如果说折叠厚度只关乎手感,那续航才是决定日常体验的硬指标。

把 5600 mAh 的硅碳电池塞进 8.9 毫米机身,同时将充电功率拉到 80 W,足足比三星的 4400 mAh、25 W 组合多出一大截。电量与速度双双跃升,让“折叠机=电量焦虑”这一传统刻板印象在中国品牌手里悄然改写。

第三是消费者在哪里,到底谁在为“冒险”买单?连线文章点出一个经常被忽视的事实——中国用户平均已换过了五六次智能机,早把“换代”练成家常便饭,他们对新形态、新材质的好奇心比英美用户更旺盛。供需两端的共振,让厂商敢于把尚属实验室阶段的点子迅速商品化。

市场格局方面,三分之二的折叠屏在中国。数据显示,全球售出的折叠手机中,三分之二产自中国。量变累积到这个份儿上,产业链随之重组:原本把最顶级柔性屏握在手里的三星显示,如今不得不与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中国面板巨头同场竞技。供应链优势开始倾向东方,技术扩散的节奏也由此加快。

问题来了,三星和苹果的动作说明了什么?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三星一面提早半年发布新品,一面又在发布会后才匆忙官宣“全力研发”三折机,预计到 2025 年底上市。而素来以“只出精品”著称的苹果,则继续以静制动。有人说,这是守住利润的理性,也有人调侃,这是在把最具风险的试错留给中国同行。

未来的市场竞争会从“迭代升级”到“范式迁移”吗? 中国厂商的步调看似激进,实则踩在“技术—供应链—需求”的三角稳盘之上。当硅碳电池、双铰链结构、大尺寸柔性屏这些关键零件不再稀缺,新的折叠形态便转瞬成真。三星与苹果要想重夺话语权,或许需要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范式迁移——譬如柔性材料上更进一步的“随意曲率”,或是折叠与 AI、空间计算的深度结合。

当然,这篇文章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味道。作者把三星当前的“稳健”等同于“落后”,似乎也有失偏颇。三星的技术底蕴还在,屏幕、芯片、存储等核心元器件领域仍具统治力,折叠屏的工艺成熟度与可靠性历经多代打磨,还是行业标杆。其次是全球市场根基依然深厚,品牌影响力、渠道建设和服务网络覆盖非一朝一夕可撼动。三星宣布“全力研发”三折机型,表明它还没有放弃前沿探索,只是商业化节奏更为审慎。

这些年,依托中国成熟的科技制造产业生态,中国企业在产品创新层面确实有很强的竞争力。很多人甚至觉得,只要中国企业出海,就能凭借自身的实力“卷”翻对手。但是,确实也不能忘记,在更高端的电子元器件领域,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个领域对于定义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有着更重要的话语权。

连线杂志的这篇文章,更强调的是中国企业的快速行动能力。我们可以问这样的一个问题:中国品牌的“冒险精神”会不会像电动汽车那样,终有一天改变全球手机版图?未来,会不会是中国企业来决定产品的竞争主题和节奏呢?

你对三星手机、OPPO 手机、荣耀手机,还有华为手机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7

标签:数码   三星   手机   中国   中国企业   柔性   厂商   荣耀   品牌   范式   电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