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孟晚舟在加拿大机场被抓,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软禁”生活。
消息传回国内,所有人都将矛头指向了美国和加拿大从中狼狈为奸,搞霸权主义。
但其实孟晚舟被抓,都是因为汇丰银行为了讨好美国,在背后伪造了“欺诈”证。
明明靠着中国市场吃了150年,转过头却要背刺一刀,这样的企业如今怎么样了?
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温哥华机场。孟晚舟拖着行李箱准备转机,她的公事日程一早做了详细安排。
然而就在她等待通过关口的那一刻,突然被加拿大警方拦下,没有说明,只有一纸美国要求引渡的命令。
而美国之所以能拿到如此“冠冕堂皇”的引渡令,都是因为汇丰银行在背后作祟。
作为一家来自英国的老牌国际银行,汇丰掌握了关键证据,并巧妙地将这些信息打包成“华为欺诈美国制裁”的铁证,送到了美国司法部的案头。
几年前那次看似普通的合规沟通——它安排的简报,突然成了致命的武器,钉住了孟晚舟。
而这并不是汇丰银行首次对中国“使绊子”,凭借在中国经营的一百五十多年历史,汇丰似乎对每一场风云变幻都充满了投机的才能。
时间倒退到清末,1865年的香港港口,英国人的船只往来如梭。
彼时的中国早已被列强撕开一道道口子,处于瘫弱不堪之中。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家由英资控制的汇丰银行悄然而生。
鸦片战争后的重赔款让清政府的国库空空如也,为了筹到现金流他们不止一次找到汇丰请求贷款,而汇丰当然不会直接援手。
它开出的条件,从来都是赤裸裸的“不做亏本买卖”:高利息、超严苛的抵押条件——盐税、关税、甚至铁路建设权,这些国家经济命脉一一被汇丰的资本压住。
为了偿还高额利息的贷款,清政府不得不硬着头皮向老百姓加税,而社会底层因此民怨四起。
这种借着利益求存的模式,让汇丰在十九世纪的中国控场一般快速扩张。然而汇丰绝不甘于单单充当“高利贷主”的角色,辛亥革命爆发前后,清廷手忙脚乱,难以周全全国形势。
而汇丰早已发现,这片土地的乱局将为它提供巨大的获益空间。
它转向加紧同地方军阀的合作,借着放贷直接向地方武装势力输血,使得内乱更加加剧。
对外若是有列强需要资金为战争做物流周转,汇丰也全力配合,绝不落人手软。
但如果历史仅仅停留在平静的过渡,汇丰今天或许仍能在中国的金融领域占据重要一席,但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后,他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政府选择维持经济平稳运行,没有直接触动汇丰的金融版图。
然而汇丰在这块土地上的经营方式并没有因此转变,甚至还能在不少习惯客户群体中利用自己的“老牌”影响力。
不过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大趋势蜕变,汇丰的表现似乎愈发力不从心。
欧美市场几年来连番爆出的丑闻,将汇丰的国际声望推向低谷。
它既纠缠于洗钱案件,又被揭露利用钻石、外汇进行税务欺诈,甚至在金融市场里“左翻右倒”,长期未对多国隐瞒重大数据做出歉意。
2014年的北欧洗钱案被爆出后,仅罚金一项就让其元气大伤。
2020年因为一系列调控外汇价格牟利的事件,汇丰再度成为丑闻主角。各种罚单铺天盖地而来,这家英国起家的银行,走到今日名声已千疮百孔。
它试图借助对美国献上投名状完成“涅槃重生”,但铁板捶地,背刺孟晚舟事件中,美国方面并未像它预期那样抛出橄榄枝。
反倒是孟晚舟归国那一刻,汇丰在中国社会全面失信,各大主流舆论平台铺陈的怒火,让这家老字号金融机构的银行卡变成敏感的代名词。
而为了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汇丰银行业做了不少努力。
从孟晚舟事件发酵后两三年开始,汇丰不遗余力试探重启部分合资项目,并低调挖掘香港亚太区域为跳板。
然而蝴蝶效应早已让这条“求生”的策略受挫,与此同时内地银行借助区块化改革,早已替代了外资投融资模式。
近乎传统区域割据形成主流机制下,汇丰推行的“国际化服务”再也不是独门秘籍。
甚至于原本控制“一条线投资”的鼎盛模式,早被空间化布局消解。
所有失衡之下,它的危急不止现存分行,还影响深根香港的金融设施。
尤其是香港国安法的问题上,汇丰左右摇摆——口里声称“尊重亚太稳定计划”,背后却迟迟按兵不表传统房产业信贷关榨措施,种种反向操作惹人深思。
从维多利亚港的红利收割到全球纷争中的刁钻取巧,汇丰这家老字号银行,始终独立在地缘政治博弈的暗局中央。
只是历史耐心终究耗尽,曾经能在列强手下如鱼得水的金融巨头,如今是否还能找到起死回生的药方?
信息来源:
人民资讯《孟晚舟案证据公开:美国一手炮制 汇丰银行构陷》
每日经济新闻《孟晚舟的1028天和中美3年之变,一图回顾孟晚舟回家之路》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