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妈妈在家长群里忍不住发火。
她女儿月考从班级前五掉到了倒数第八。她质问老师:“是不是你没教好?是不是班里学习氛围太差?”
可老师只说了一句:“孩子不是不会学,是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
回家后,她才意识到——
家里正为了换房天天吵架,丈夫情绪暴躁、摔门走人。女儿虽然没抱怨,但那天她看到女儿写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我好累,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那一刻,她崩溃了。
我们总以为,孩子成绩下降,是因为学习难、老师差、孩子懒。
却忽略了:真正影响孩子学习状态的,是家庭的情绪和氛围。
孩子不是机器,他们的心情决定他们的专注力。
当家里天天争吵,孩子怎么静下心来背书?
当父母动不动讽刺、冷嘲热讽,他怎么可能有动力认真听讲?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
家乱了,孩子自然也乱了。
一个成绩一直不错的孩子,突然数学只考了58分。
老师谈话后才发现:孩子的爸妈正在闹离婚。爸爸摔东西、妈妈蹲在阳台哭。
孩子说:“我根本没法集中注意力,一闭眼就是他们吵架的画面。”
所以,每一次成绩下滑,都不是偶然。
是孩子用成绩在提醒你:“我撑不住了,快看看我。”
你可能没骂孩子,却总说:
“就你这水平,我还能说啥?”
“反正你也考不上。”
长期被忽视、否定的孩子,不是不努力,是觉得“我怎么做都没用”。
他们不再主动,不再相信努力能改变结果。
你以为孩子没听见,其实他比谁都清楚你们在吵什么。
研究发现:长期生活在高冲突家庭的孩子,情绪容易波动,注意力差,学习状态极不稳定。
因为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戒备模式”。
有的父母天天逼孩子学,动不动说“你只能学,别想玩”。
短期也许有用,长期却只会让孩子拖延、厌学、反弹,甚至抑郁。
孩子不是“唯分数论”的机器,他们需要鼓励、需要支持,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压力。
家庭不必完美,但要有边界感。
即便你很烦,也请对孩子说一句:
“妈妈情绪不好,但这不是你的错。”
当孩子退步了,不要直接骂。
试着问:
“你觉得哪一科最吃力?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理解,永远比批评更有效。
陪孩子写作业,不是站在身后盯着他出错,而是坐在身边,认可他的努力。
一句“你今天真棒,坚持写完了数学题”,比“你怎么又错三题”有用一百倍。
教育专家李镇西说:
“一个温暖的家,才是孩子最强的后盾。”
别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却给不了他一个安稳的家。
别一边砸钱报补习班,一边在家里冷暴力、频繁吵架。
你看到的是成绩,孩子感受到的,是家庭带给他的“安全感”。
孩子成绩下滑,不是无缘无故。
他们只是在用最无助的方式,提醒你:家不再是他可以安心靠近的地方。
所以,下次当你想责怪孩子“怎么又考砸了”时,不妨先回头看看:
这个家,是不是也“考砸”了?
点个【赞+关注】,和吴钩一起,让更多父母看到:教育的关键,不在学校,而在家里。
更新时间:2025-07-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