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下午13时08分,这注定是一个让14亿人屏息的时刻。
在甘肃酒泉附近的戈壁滩上,突然有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只见神舟十九号的返回舱就像一颗燃烧的流星,划破大气层,精准且稳当地落在咱们国家的土地上。
舱门打开的瞬间,也代表着三个宇航平安地回家啦!而他们的姓名也必然会再度被载入中国航天的史册!
虽然说这次返回是“教科书级的完美”,但在此次返回的路途上还有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
4月29日傍晚,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挥大厅里,气氛突然紧张起来...
当晚,宇航员们本来就要执行地球的任务了,然而,东风着陆场却突然刮起了8级大风。
大风使当地形成了沙尘暴,而这场沙尘暴也像一堵墙一样压着原本要着陆的地点。
专家们也盯着气象屏上的数据倒吸一口凉气,因为风速已经超过了能控制的范围、能见度也归零了。
如果硬着头皮降落,降落伞可能被风撕裂,严重的话飞船甚至会翻滚的撞上山崖。
于是,我们国家的航天工作者秉持着宁等一分,不抢一秒的理念,为了充分保障航天员们的安全,就决定推迟一天返回地球。
同时,工程师们连夜调整方案,就计划首次挑战在东风着陆场的东区实施飞行的着陆任务。
虽然东区与西区仅隔一道山梁,但是地形复杂程度堪比“在胡同里停车”。
即便如此,我们的工作人员依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迎接宇航员们的到来。
4月30日,当风速终于降到安全阈值,戈壁滩上的搜救分队也早已严阵以待。
数架直升机轰鸣升空,30余辆特种车辆也准备就绪,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太空救援”即将拉开序幕。
13时08分,返回舱穿越大气层,快接近着陆点的时候,宇航员宋令东果断割伞,不一会儿,返回舱便精准地落在指定的位置上。
但安全着陆后,对宇航员的挑战还没有结束。
因为舱体着落时,倾斜角度是超过45度的,这样的话宇航员们书简就会进入“头朝下”的状态,因此就要承受着血液涌向头顶的生理性痛苦。
不过幸好我们的搜救队很快就找到返回舱了,也顺利地把宇航员们从飞船中营救了出来。
这一刻,距离他们撤离空间站已过去7个半小时,而中国航天再次证明: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回家的脚步。
出舱完毕后,蔡旭哲接受了央视记者的访问。
“在太空中,我们无数次凝视着美丽的蓝色星球,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守护好。尤其是空间站舱壁外面的那抹鲜艳的中国红,是太空中最亮的色彩。”
蔡旭哲出舱时说的这句话,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在执行任务的183天时间里,蔡旭哲带领乘组完成了3次出舱任务,创下国际空间站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
而除了蔡旭哲,另外两名宇航员也同样优秀。
当宋令东摘下头盔时,镜头捕捉到他眼角的泪光。
这个来自山东的小伙,是中国首位出舱的“90后”男航天员。
而王浩泽则刷新了另一项纪录——她是中国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
两人皆为“90后”,且均是首次执行飞天任务,皆向祖国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这群年轻人,用行动证明了中国航天不是“老将”的独角戏,而是一群“后浪”的接力赛。
与此同时,伟大的航天英雄杨利伟也现身酒泉,第一时间向航天员们表达慰问。
而迎接宇航员们回家的车上,也早已经为他们准备了他们的家乡美食,而他们的家人也眼含热泪的盼望着他们能早日与家人们团圆。
从神舟五号的一人一天,到神舟十九号的半年驻留;从杨利伟“感觉良好”的青涩,到蔡旭哲“乘组一心”的从容,中国航天用32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征途。
而今天,当90后航天员说出“未来可期”这几个字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场星辰大海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信息来源:2025-04-30 13:48·人民日报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98979004075016741/2025-04-30 16:34·新华网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99021575799243300/2025-04-30 14:13中国航天报(微信公众号)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