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最热的“三伏天”要来了
(2025年初伏是7月20日 - 7月29日
中伏是7月30日 - 8月8日
末伏是8月9日 - 8月18日)
高温高湿环境将引发
多种健康危机——
心脑血管崩溃、热射病等
以下五大类突发疾病需重点防范
出现这些信号别硬扛!
一、热射病(重症中暑)
▸ 核心症状:体温>40℃、意识模糊、抽搐、无汗、多器官衰竭。
▸ 高危人群:高强度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交警、消防员、运动员)、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
▸ 致死机制:体温调节系统崩溃,核心温度>40℃,脏器在“蒸煮”状态下细胞坏死。
ps:热射病不是只有暴晒才会得!即使待在家里,也可能诱发致命的热射病!
警惕“沉默杀手”!高温天老人穿盖厚被昏迷,竟是热射病!(点击查看相关案例)
✅ 急救关键:10分钟黄金期,在此期间若能快速有效降温,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 立即转移至阴凉处→冷水喷洒/湿毛巾全身降温/冰袋敷颈部/腋窝/腹股沟→补充电解质水→速拨120。
❌ 勿灌水:昏迷者喝水易窒息。
预防关键:避开高温时段作业,及时补水,穿透气衣物。
二、心脑血管"爆雷"危机
高温下的血管灾难链:脱水→血黏度增高→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脑卒中。
▸重点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及中老年人。
▸猝死前兆信号:突发单侧肢体麻木、口角歪斜(中风);胸闷压榨感、冷汗不止(心肌梗死)。
高危时刻:
晨起6-10点(血压峰值)。
高温室外→空调房(血管剧烈收缩)。
▸ 数据警示:《柳叶刀》杂志子刊近期发表一项研究,提醒大家在高温天关注心血管疾病给健康带来的影响。这项研究对282篇研究高温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气温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相关发病率升高0.5%,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升高2.1%,其中多由于脑卒中或冠心病致死,65岁以上人群死亡率更高。如果出现高温热浪(一般指高温天气连续3天以上),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将升高11.7%,并且会随着热浪强度增加而上升。
✅ 防护要点:晨起缓慢活动,避免猛起身;空调温度应≥26℃,室内外温差宜≤7℃; 全天分段饮水,避免大量饮用冰镇饮料或吃冷饮;不洗冷水澡、不下河游泳(尤其从高温环境直接进入冷水)。
三、肠胃系统"崩溃潮"
爆发根源:细菌滋生(隔夜菜/凉拌菜)+冷饮刺激→血管痉挛→急性胃肠炎。
▸ 典型症状:喷射状呕吐、水样腹泻、绞痛。
▸致命污染源:
1. 泡发木耳:木耳本身无毒,但长时间泡发(尤其超过4小时)易滋生椰毒假单胞菌,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毒素1毫克即可致死,夏季高温加速细菌繁殖;
2. 隔夜凉菜:凉菜未高温杀菌,沙门氏菌在高温下快速繁殖,冷藏仅抑制无法灭活(沙门氏菌繁殖);
3. 冷藏海鲜:海鲜携带的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在冷藏中仍存活;
4. 冰镇西瓜:切开后超4小时(室温)或24小时(冷藏)滋生李斯特菌、志贺菌。
✅ 饮食建议: 多吃薏仁、山药、莲子健脾胃;剩菜在常温下存放≤2小时,海鲜彻底煮熟。
四、隐匿性眼部急症
三伏天高发眼病
↓↓↓
▸ 急性结膜炎(红眼病):泳池感染,眼红/脓性分泌物。
▸ 干眼症暴发:空调房泪液蒸发加速,灼痛感+视物模糊。
✅ 防护贴士:游泳戴密封泳镜,拒绝共用毛巾。使用加湿器时要注意定期清洁,防止滋生细菌,同时搭配人工泪液,每20分钟远眺一次。
五、面瘫与神经损伤
面神经炎综合征:睡眠时面部直吹电扇/空调→病毒感染→面神经炎→口眼歪斜、闭眼困难、额纹消失。
✅ 急救窗口(最佳治疗时间):通常为发病后72小时内(3天内),越早干预效果越好;急性期(发病7-10天内)是关键治疗期,需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炎症、减轻面神经水肿。
✅ 预防关键:电扇/空调风调整角度,避免直吹面部,受凉。
防病三字诀:躲、补、慢
✅ 躲烈日:10-16点避免外出,用防晒霜、防晒伞等。
✅ 补电解质:每日饮水≥1500ml,加微量盐(0.3g/500ml),适合作为日常基础补水措施。高血压、肾功能不全、需限钠患者应遵医嘱调整浓度。
✅ 慢调节:进出空调房注意温差缓冲。
特别提醒:三伏天宜选游泳、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项目,避开10:00-16:00;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在空调房穿薄袜护脚心;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严禁擅自停降压药,需遵医嘱调整药量,按时服药。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