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罗永浩在直播间里痛批西贝“预制菜不告知”时,屏幕前的观众沸腾了。有人拍手叫好,觉得这是替消费者“维权”;有人冲进西贝门店拍视频,质问店员“为什么不用新鲜菜现炒”;还有人翻出自己在商场餐厅吃饭的经历,怒斥“花了钱却吃不到现做的,这是欺诈”。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些真正开连锁餐厅的老板们,正在私下转发一篇文章——新辣道创始人李剑悬赏20万,寻找“完全没有预制处理的连锁餐饮企业”。
这场闹剧的吊诡之处在于:消费者以为在捍卫“美食的本真”,却不知不觉站到了现代商业逻辑的对立面。罗永浩或许没想清楚,他煽动的“反预制菜”情绪,本质上是在挑战一个国家鼓励了十年的商业进程——连锁化、标准化、效率化。如果你真的相信“现买现做现炒”才是餐饮的唯一正确答案,那么有个更简单的建议:别去购物中心吃饭,更别指望连锁餐厅能满足你的“烟火气”幻想。因为商场里的餐厅,从诞生那天起就不是为“现做”而生的。
罗永浩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精准戳中了公众的焦虑:食品安全、商家隐瞒、“科技与狠活”的阴影。当他举起“知情权”大旗时,没人会反对——毕竟谁不想知道自己吃的菜是不是“现做”的?但问题在于,这场讨论从一开始就跑偏了方向:把“预制菜”和“不安全”“不新鲜”画上了等号,把“连锁餐饮”和“偷工减料”绑在了一起。
公众的愤怒里,藏着对“理想餐饮”的怀念:清晨的菜市场、厨房里的锅铲声、刚出锅的热菜带着油烟味。这种场景确实美好,但它对应的场景从来不是商场餐厅。你家楼下的小面馆可能每天凌晨去菜市场进货,胡同里的私房菜可能为了一道菜现杀一条鱼,但这些店开不进商场——不是不想,是不能。
商场餐厅的租金是普通街边店的3-5倍,厨房面积被严格限制(通常不超过营业面积的20%),翻台率必须达到每天4次以上才能盈利。如果一家商场里的连锁餐厅真的“每天进货、现做现炒”,结果只有两个:要么菜价涨到普通人吃不起,要么等餐两小时后顾客全跑光。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算过一笔账:如果所有门店都“现切羊肉”,人力成本会增加40%,价格至少涨30%,“到时候消费者又该骂我们‘太贵’了”。
更讽刺的是,公众对“预制菜”的恐惧,很多时候是信息差造成的误解。你以为的“预制菜”是保质期半年的冷冻包,实际上连锁餐厅的中央厨房可能就在本市:早上6点预处理好的蔬菜通过冷链送到门店,中午11点被厨师下锅翻炒,全程不超过6小时。这种“预制”本质上是“集中预处理”,比小店老板凌晨在菜市场随便挑的菜更有品控——至少中央厨房的蔬菜要经过农残检测,而菜市场的散户菜农可不会提供检测报告。
那位在西贝门店质问“为什么不每天进货”的顾客,其实问了一个好问题:如果“现做”更美味,国家为什么还要出台《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甚至鼓励连锁企业建中央厨房?答案藏在两个词里:效率,和安全。
先说效率。中国连锁餐饮的规模化,是从“中央厨房”开始的。2010年以前,你在不同城市吃同一家连锁餐厅,味道可能天差地别——因为每个店的厨师都是“野路子”,调料凭手感,火候看心情。直到海底捞、西贝这些企业建起中央厨房,统一配送底料、酱料、预处理食材,才实现了“北京的鱼和上海的鱼一个味”。这种效率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更低的价格、更稳定的口味、更快的出餐速度。
再说安全。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中国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事故中,80%来自中小型非连锁餐厅,而连锁企业的事故率不到5%。原因很简单:连锁企业的中央厨房有完整的供应链追溯系统,从采购到加工再到配送,每个环节都有记录;而街边小店的食材可能来自没有资质的批发商,甚至“三无产品”。你以为“现做”更安全,却没意识到:一个小店老板凌晨在菜市场买的“新鲜肉”,可能连检疫章都没有;而中央厨房的肉,至少能追溯到哪个屠宰场、什么时候宰杀的。
罗永浩可能没搞懂,他反对的不是“预制菜”,而是中国商业从“小散乱”走向“规模化”的必然趋势。国家鼓励连锁化,不是为了让企业“偷工减料”,而是为了用工业化思维解决食品安全和效率问题。就像当年超市取代菜市场、连锁便利店取代小卖部一样,连锁餐饮的中央厨房,本质上是在用更先进的商业形态淘汰落后产能。
如果你拒绝所有预制菜和中央厨房产品,有两种选择:要么别去购物中心,要么饿着肚子逛商场。这不是夸张,而是商场餐饮的底层逻辑决定的。
购物中心不是超市,它的核心逻辑不是“卖东西”,而是“卖时间”。商场希望你从早上10点待到晚上10点,逛服装店、看电影、喝咖啡、吃饭,最后顺便买件衣服。为了让你“愿意待”,商场必须提供“一站式服务”,而餐饮就是其中的“粘合剂”——你逛累了要吃饭,孩子饿了要吃东西,情侣约会要找地方坐下来聊天。
这就要求商场里的餐厅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便宜、快、稳定。便宜,是因为商场租金高,餐厅只能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快,是因为顾客没耐心等,翻台率低就赚不到钱;稳定,是因为你今天吃的番茄炒蛋和下次吃的,味道不能差太远,否则顾客就不来了。
要满足这三个条件,中央厨房是唯一解。比如一家商场里的连锁快餐店,它的土豆丝可能是中央厨房切好的,红烧肉可能是提前炖好的,厨师只需要加热、翻炒就能出餐。这样做的成本,比每个店雇个切菜工、炖肉师傅低50%以上,出餐速度快3倍。如果换成“现买现做”,光是切土豆丝的人工成本就能让菜价涨一倍,你愿意花50块钱在商场里吃一盘“现切土豆丝”吗?
新辣道创始人李剑悬赏20万找“无预制处理的连锁企业”,不是狂妄,是行业常识。做连锁餐饮,不用中央厨房、不做预制处理,就像开超市不搞集中采购——根本不可能盈利。你在商场里吃到的每一份菜,背后都是商业效率的计算:租金、人工、客流、翻台率,最后才是“好不好吃”。
有人说:“我不反对预制菜,我反对商家隐瞒!”这话没错。但问题在于,当预制菜信息披露成为强制标准后,消费者可能会发现一个更残酷的真相:商场里90%的餐厅都在用预制菜。到时候你是继续吃,还是饿着肚子逛商场?
其实消费者真正该纠结的,不是“有没有预制菜”,而是“我为什么要在商场吃饭”。如果你追求“烟火气”和“现做现炒”,完全可以选择社区里的夫妻老婆店、私房菜馆,甚至自己在家做饭——这些场景里,“现做”是常态。但如果你去商场吃饭,本质上是在为“便利”“环境”“社交”付费,而不是为“现做”付费。
罗永浩的争议,本质上是把“不同场景的餐饮需求”混为一谈了。你不能要求商场餐厅像家里一样“现买现做”,就像你不能要求便利店卖的包子必须是“现包现蒸”的——便利店的价值是24小时营业、随时能买到,而不是“手工现包”。
未来,随着《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落地,餐厅会不会用预制菜、用了多少预制菜,都会明明白白告诉你。到时候消费者可以选择:接受预制菜,继续在商场里便利地吃饭;或者拒绝预制菜,去其他场景寻找“现做”的美食。但无论怎么选,都别被“反预制菜”的情绪绑架——商业的本质是效率,而你的需求,永远比“是否现做”更复杂。
罗永浩的直播间里,有观众说:“我宁愿多花钱,也要吃现做的菜!”这话听起来很有骨气,但现实是:如果你真的多花钱,可能吃到的还是预制菜——因为“现做”的成本,远比你想象的高。
中国餐饮行业的连锁化率只有15%,而美国是50%,日本是40%。这意味着我们的连锁化进程还在初级阶段,未来会有更多餐厅用上中央厨房、更多预制菜走进生活。这不是“退步”,而是商业文明的进步——就像当年我们从“自己织布”到“买衣服穿”,从“自己种菜”到“超市买菜”一样,效率的提升最终会惠及每一个人。
截图自西贝致歉信
消费者需要的不是“抵制预制菜”,而是“知情权”和“选择权”。当所有餐厅都明明白白告诉你“这道菜用了预制菜”,你可以选择吃或不吃;当你知道商场餐厅的逻辑是“效率优先”,你可以选择去或不去。但别被流量裹挟着愤怒,更别以为“反预制菜”就是“懂美食”——真正的美食,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商业的进步,从来不是完美的,但它总在让生活变得更便利。
最后问一句:如果你在商场里饿了,是愿意吃一份“中央厨房预制但安全便宜”的盒饭,还是饿着肚子等两小时吃“现做但贵”的菜?答案,就是商业的真相。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