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烤摊上最不起眼的那瓶汽水,居然成了华尔街巨头眼中的香饽饽。
更戏剧性的是,这个曾经高喊"绝不卖外资"的品牌创始人,如今面对收购只能"不予置评"。
从坚决拒绝到默默接受,这场价值观的大转弯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这个故事要从1990年说起。26岁的王庆东蹬着一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车,在呼和浩特的街头巷尾吆喝着卖汽水。
谁能想到,这个在烧烤摊卖5块钱一瓶的"土"汽水,三十多年后竟然能让华尔街收购之王KKR砸出数十亿真金白银。
数据更是让人瞠目结舌。2023年大窑营收狂飙到32亿元,这个体量相当于10个陕西冰峰,3个北冰洋。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虚胖的数字游戏。在国内有糖汽水市场,大窑已经坐稳第三把交椅,市场份额达到5%-10%。
这个成绩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大巨头垄断的市场里,简直就是奇迹。要知道,国产汽水品牌大多只能在区域内称王,能突破地域限制的寥寥无几。
2025年7月4日,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纸公示,正式确认了这桩收购案。KKR将获得85%的绝对控股权,王庆东和创始团队只能保留少数股份。
从蹬三轮车的小贩到被华尔街巨头收购的企业家,王庆东的人生轨迹堪称传奇。可这场商业童话的结局,却让很多支持国产品牌的人心情复杂。
大窑的成功密码,其实藏在一个朴素的商业逻辑里:让老板赚得盆满钵满。
这套"切蛋糕的艺术"精妙得让人拍案叫绝。一瓶520毫升的大窑,出厂价不到2.5元,经销商拿货后以5-6元的价格卖给饭店。
到了终端,烧烤摊老板卖6块算厚道,狠一点的能卖到10-15块。单瓶毛利轻松超过3元,这比卖可乐、雪碧赚钱多了。
更绝的是它的配方逻辑。看成分表能吓一跳:既有甜蜜素、安赛蜜、阿斯巴甜这些代糖,又老老实实放了白砂糖、橘子汁和蜂蜜。
防腐剂不用便宜的苯甲酸钠,偏要复配更贵的山梨酸钾。酸味剂也不将就,柠檬酸钠配苹果酸,让酸劲又猛又持久。
这些"看不见的投入"全是成本。代糖明明能压低成本,它偏要加真糖;便宜的防腐剂能用,它偏要选贵的。就像穿了件粗粝的外衣,里头却藏着精致的内核。
最聪明的是它对场景的精准把握。烧烤重油重盐,这口甜甜的带气水正好能"对冲"掉嘴里的负担。比啤酒清爽,比可乐解腻,堪称烧烤摊的最佳拍档。
截至2024年,大窑已经覆盖50万家餐饮终端,85%以上的营收来自中小餐饮渠道。从县城的烧烤摊到市区的夜宵店,大窑就这么靠着"让老板赚钱"的逻辑,悄无声息地成了餐饮界的隐形流量王。
王庆东的态度转变,堪称商业史上的经典案例。2019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铿锵有力:"绝不卖外资,大窑不会走这条路"。
这番表态曾让无数支持国产品牌的消费者热血沸腾,大窑也因此被镀上了一层"民族之光"的色彩。
2023年底,当有消息称"大窑或被可口可乐收购"时,公司还义正词严地回应:"不可能被外资品牌收购或控股"。
可现实往往比想象更加复杂。短短几年后,面对KKR抛出的橄榄枝,王庆东选择了"不予置评"。从坚决拒绝到默默接受,这180度的大转弯让人唏嘘。
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大窑要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全国范围内掰手腕,需要持续、庞大的资金投入。营销推广、渠道激励、终端建设,每一项都烧钱。
更关键的是产品线拓展的压力。对经典橙味的依赖性太强,拓展新口味、新产品线需要大量试错成本。IPO之路在注册制下要求更严,上市并不容易。
看看其他国产汽水品牌的选择就明白了。冰峰选择了A股上市,保持独立但融资有限;北冰洋躺在国企怀抱,稳是稳了就是缺乏活力;汉口二厂走网红路线,小而美但天花板明显。
每条路都有得有失。大窑选择了资本化这条路,获得了发展资金,但也失去了品牌控制权。这或许是在全球化时代里,区域品牌走向全国乃至国际的必经之路。
KKR这条"华尔街鲶鱼"入场,将彻底改变国产汽水的竞争格局。85%的绝对控股权意味着,未来大窑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要看KKR的脸色。
从KKR以往的投资风格看,他们必将推动大窑更加聚焦核心业务,即汽水,尤其是餐饮渠道。利用资金和资源优势,加速全国化布局。
南方市场将是重点突破方向。目前大窑主要在北方称王,南方渗透还不够深。有了KKR的资本助力,南下攻城略地将成为重要战略。
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升级。KKR的运营团队将深入介入,优化供应链管理,强化财务管理,目标是提升整体盈利水平。
品牌建设方面,可能会尝试更国际化、年轻化的形象升级。但"国民汽水"的核心定位预计仍将保留,毕竟这是大窑最大的差异化标签。
这样的变化对整个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其他区域汽水品牌的压力会更大,冰峰、北冰洋、天府可乐、汉口二厂这些区域强势品牌,要么寻求抱团整合,要么需要尽快找到自己的强力资本靠山。
对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来说,挑战也更严峻了。资本加持的大窑在餐饮战场的攻势将更具威胁性,迫使这两大巨头投入更多资源进行防御,甚至可能加速在华并购步伐。
最大的疑问还是消费者的接受度。当"国民汽水"变成外资控股,那些曾经因为支持国产而选择大窑的消费者,还会不会继续买账?
也许答案并不那么悲观。资本无国界,但产品有温度。如果KKR能帮助大窑走得更远,让这瓶汽水出现在更多人的餐桌上,那么这场收购的意义或许超越了简单的所有制之争。
大窑的选择也许不是背叛,而是民族品牌在全球化时代里,为了走得更远而做出的理性妥协。
随着KKR这条"华尔街鲶鱼"入场,国产汽水的好日子和苦日子,可能都要重新洗牌了。
面对外资收购国产品牌,你是感性地喊"不卖",还是理性地说"祝好"?欢迎留言聊聊。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