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孩子们喜爱的休闲方式,“刷短视频”一定榜上有名。
其实平日里孩子们刷短视频也很频繁,甚至有些家长也默许这种行为,将其视为“育儿神器”。
毕竟给孩子一个手机,就能让他安安静静坐在那里好几个小时,相比起打游戏,刷短视频的确要“经济实惠”得多~
然而,让孩子沉迷短视频真的好吗?它所带来的危害,远远不止我们以为的浪费时间、影响视力,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和学习。
01
警惕“低级快乐”陷阱
有关“低级快乐”的讨论曾上过热搜。

有不少网友表示,“要多读书、学习,追求高级快乐。”
低级的快乐,通过放纵就可获得;
高级的快乐,通过自律方可获得;
而顶级的快乐,煎熬后才可获得。
早在1995年,美国外交家布热津斯基就提出过“奶头乐理论”。由于二八定律的存在,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
为了让80%的人安稳于现状,占据绝大部分财产的那20%的人,就要给他们塞上“奶嘴”,让他们沉浸在唾手可得的“低级快乐”中,丧失抗争的欲望,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时间。
而短视频正是“低级快乐”中的主力军。
回想一下身边孩子看的短视频,是不是大多充斥着直白搞笑不需要思考的情节,配上魔性洗脑的背景音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一个视频接一个视频地看了下去?
而这些视频的内容大多虚幻浮夸,其中不乏一些扭曲的三观,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

同事曾经尝试在快手这个平台上搜索“小学生”,出来的内容令人震惊,抽烟、擦边甚至怀孕……每一个词我都不敢相信会和小学生这个群体放在一起,真的令人心痛又无奈。

甚至很多幼儿都开始被短视频安抚:

马斯克在采访中曾说自己从来不刷TikTok,而且会非常限制孩子使用社交媒体,因为不想孩子的思想被算法控制。


AI时代,大数据、智能算法正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它们通过分析我们无数次的点击、浏览、分享,把我们的兴趣给锁定、给框住。
你越刷,算法就越了解你,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和孩子都被“圈”进了一个越来越小的信息茧房里,而这些信息还有很大概率是有害的。


△ 在乌镇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展示了一件艺术装置,
以提高人们对儿童可能面临的网络风险的认识
有人说这是信息茧房,也有人说是回音室效应,还有更直接的说法——傻子共振。
02 沉迷短视频,会带来什么后果
即便抛开低质量的视频对孩子的不当引导,让孩子沉迷短视频这件事本身就会对孩子造成很大伤害。
当孩子沉迷短视频,长期处于“低级快乐”时就会上瘾,而这种上瘾对孩子大脑的发育是十分不利的。
上瘾会让大脑经历三个阶段,脱敏反应、敏化反应和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
脱敏反应
我们感到愉快是由多巴胺决定的,当接收到新的刺激时,多巴胺会急剧增加,给人带来愉悦感。但当这一刺激成为常态时,多巴胺就会急剧下降,那么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刺激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
放到刷短视频这件事上,也就意味着以前刷十分钟能得到的快乐,现在需要半小时甚至更多,其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花在刷短视频这件事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学习、运动、休息的时间都会变少。
敏化反应
上瘾后,大脑对符合这种“瘾”的东西会更为敏感,简单来说,一旦孩子沉迷刷短视频,其他的事情,比如读书、踢球、手工,就很难引起他的兴趣。
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
在不断的刺激、脱敏和敏化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会慢慢无法自控。
当孩子沉迷于低级快乐中,只想着刷短视频,就会对那些需要付出才能有所得的行为,比如读书、运动,逐渐失去兴趣。
而刷短视频带来的短暂快乐,并不能让他们拥有美好人生,当短暂虚幻的快乐散去后,孩子们又能得到什么呢?
03 如何避免孩子沉迷短视频
但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孩子远离低质内容信息茧房,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很简单,就是让他们远离短视频。
当然,对于一个已经沉迷于短视频的孩子,一下子完全禁止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要直接对抗,而是用更有趣的现实活动来替代。
比如,如果孩子特别喜欢看这种玩具烹饪短视频,就可以带着孩子在现实中做饭,从找菜谱、准备材料到实际操作,这个过程让孩子发现:真实的烹饪比看视频有趣多了。

如果孩子还没有怎么接触过短视频,我们更要像预防流感一样谨慎,与其日后费力气戒断,不如一开始就从源头上控制,不要让短视频进入孩子的生活。
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太重要了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确认偏误”,我们总是倾向于寻找能够证实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在当今的算法世界里,这种偏误被放大到了极致。
越来越多人变得不再听得进不同的声音了,当一个和自己有完全不同想法的人出现在眼前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我才是对的”。
那些极端化的观点,正是通过调动我们内心的情绪和偏见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的。
如果长期被非黑即白的评论性内容充值,渐渐地,孩子就会开始用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世界:不是"完美"就是"垃圾",不是"天使"就是"恶魔"。
孩子们的大脑还没有发展出足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已经被淹没在这种低质信息的海洋里,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会不加筛选地吸收所有"看起来有道理"的内容。
对他们来说,一个制作精良的视频,配上令人信服的画面和解说,再加上评论区的一片附和,就足以成为"真理"。(甚至对大部分成年人也是如此。)
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那天她和女儿讨论一个社会热点,女儿的观点出奇地偏激,她问女儿为什么会怎么想,女儿理直气壮地回答:“因为视频里都是这么说的啊!而且评论区那么多人都同意!”
让孩子学会辨别信息背后的动机,比让他们单纯避开低质内容更重要,只有懂得思考,才能避免被信息“牵着走”,真正掌握自己在互联网上的主动权。
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意识到,网络上的信息未必客观。
特别是那些激烈、极端的观点,往往隐藏着偏见,或者甚至是在故意操控情绪。比如看到某个热门话题,众人都在争论时,很容易跟随大流。这个时候,我们要提醒他们:“大家的看法不等于真理。”
1 慢下来
看过信息后,问问自己:“这是客观的,还是它在激发我的某种情绪?”
2 多角度思考
鼓励孩子不值用一个角度看问题。例如,看到极端的新闻和观点时,问问自己:“从另一方的角度看,这个事可能是怎样的?”
3 学会质疑
无论是新闻、社交媒体,还是任何一个观点,都要学会提问:“这个信息传播者会通过这个信息得到什么好处?它为什么要这么说?”
跨领域阅读,接触不同思维
马斯克的弟弟金博尔·马斯克回忆说,少年时期的马斯克每天至少读两本书,刚开始是科幻、编程、哲学,后来又扩展到物理、工程、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
广泛的跨领域阅读,不仅让马斯克迅速成为一个全才,也让他拥有了无穷的创新思维,阅读越多不同领域的知识,越能拓展孩子的认知边界,培养他们的创新力。

让孩子接触更多元的内容,提供不同的信息来源,绝对比任何一条单一的知识线更有益。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店,鼓励他们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科幻小说、历史文化、哲学思维、不同领域大牛的自传……
真正的跨领域阅读,应该让孩子跳出舒适区,去接触那些他们不熟悉的、甚至不感兴趣的领域。比如,孩子喜欢编程,但你可以鼓励他们去读些物理学的基础书籍,或者让他们了解一些历史人物的自传,看看那些改变世界的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还可以通过订阅各种优质的儿童杂志、儿童新闻,涵盖一些有趣的社会事件、自然现象、科技进展、文化故事等,这些内容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帮助孩子培养出一种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
与真实世界中的人、事、物互动也很重要。旅行、参加活动、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都是让孩子接触更多思想的机会。
通过深度对话,孩子不仅能验证自己的看法,还能发现思维上的盲点,拓宽认知的维度,每一次和他人的互动,都是他们认知体系的更新和提升。
最后我想说,对孩子最好的保护,是教会他们如何在复杂的信息世界中保持清醒、独立思考,最终成为那些能够在未来社会中主动探索、独立判断的人,并勇敢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而这种素质,正是这个AI时代最为稀缺和宝贵的资源。
来源: 网络综合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82898800编 辑:琬璘
审 核:崔英
终 审:凯淇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