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人民日报接连发文,只字不提罗永浩,却句句暗挺罗永浩

9月14日,人民日报发文科普预制菜;前一天,新华社刚刚写下句句见血的点评,却没提罗永浩,没提西贝。

可字里行间,仿佛是一场没有点名的“站台”。

起初罗永浩只是“说句实话”。

在微博评价:“西贝全是预制菜,又贵又恶心。”

就这话,引爆了贾国龙的“雷管”情绪。

非要状告罗永浩。

一看舆论风向不对,转身又开始对大众道歉。

可他偏偏在行业群怒骂罗永浩“网络黑社会”、“黑嘴””。

原本一场消费吐槽,很快演变成“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

西贝身后迅速站起一堆“盟军”:半山腰云南菜、巴奴火锅、叮叮懒人菜等餐饮品牌齐刷刷发声,控诉平台算法压榨、消费者认知扭曲。

一边说“我们很苦”,一边狠狠指向那个说话太直接的男人——罗永浩。

说白了,他们不是在反对一个人,而是在围剿一个敢于撕破窗户纸的“麻烦制造者”。

可惜,罗永浩,从来不是一个安分的角色。

在直播间,罗永浩“直球警告”:

“我如果用打西门子的力度来打西贝,他肯定承受不住。”

这不是夸张。

这是过往经验的冷峻总结。

2011年,他和西门子干过。

因为家中冰箱门关不上,售后拖沓无果,罗永浩在西门子总部怒砸三台冰箱。两个月后,他又搞了场发布会,继续砸。

最终,西门子不得不承认问题,市值一度蒸发上亿。

这件事,被写进教科书,也写进无数品牌公关人的噩梦里。

2014年,他和王自如对峙三个小时,全程逻辑拉满,一句“你不专业你别瞎评论”直接封神。

这一次,他直言贾国龙“脑子有问题”,并公开征集证据。

“辩论我可以面对面,别嘴硬。”

弹幕笑疯了。

可这不是笑话,这是开战。

对一个内容平台头部主播来说,言论就是子弹;对一个餐饮品牌来说,信任就是命根。

这场战,打的是舆论的穿透力,也是品牌底牌的曝光度。

而问题是,西贝的底牌,实在太不堪看。

首先是定价。

谁在为西贝买单?

答案是:爸妈。

那群为了孩子不惜花钱、拒绝垃圾食品的中产父母。

肯德基、麦当劳不放心,那就去西贝。

毕竟,人设是:现做、干净、健康、新鲜。

可现在呢?

西贝儿童套餐,吃到的是长达两年冷冻期的肉,网友讽刺:“这肉年纪比我孩子还大。”

不仅如此,后厨爆出问题:最廉价的转基因元宝大豆油被拉到前台,而厨师长居然说“员工餐才使用”。

再加上“十几名厨师里拿不出五本厨师证”的传闻,网友总结:西贝不是没有厨师,而是微波炉够用。

“九炉提督”,一语封神。

这不是消费体验崩塌,这是品牌信用塌方。

最刺痛的是: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你在骗我。

我奔的是现做而去,你端的是冷冻翻热,你还卖得比楼下兰州拉面贵十倍?

一句话总结西贝的模式:
材料用最差的,价格收最高的,宰的不是羊,是顾客。

反观“围剿者阵营”。

信良记董事长更是火力全开,悬赏20万,要找出一家完全不用冷冻原料和添加剂的连锁品牌。

看似有理,其实偷换概念。

没人要求你回到“鸡现杀、猪现宰”的时代。

但你打着“现炒”的旗号卖冷冻料理包,还卖出“高端价”,那就不是效率问题,是诚信问题。

效率提升了,成本降了,价格却升了——

消费者是傻子吗?

你说你被平台逼着做预制菜,结果利润反而更高,品控更松,责任更小,谁信?

这些品牌正在试图让消费者接受一个“新常态”:预制菜不是恶魔,而是进步。

可惜,时代变了,信息透明,消费者更聪明了。

这年头,主打一个:我不怕你穷做,我就怕你装。

而在这场集体自证清白的喧嚣中,真正赢得信任的,反而是那些“小店”。

越来越多街边餐馆开始后厨直播。

从洗菜切菜到起锅装盘,一镜到底,实打实的“透明厨房”。

你说你现炒,他给你直播间看。

你说你不用预制,他给你食材验收单。

没有大片宣传语,没有公关稿——

就一个态度:“我们真的在做菜。”

在“你连我是不是在做饭都得怀疑”的餐饮时代,这份老实,就已经赢了。

而此时的罗永浩,正在成为“预制菜界的灰骑士”。

他骂得狠,却站在了消费者那边。

新华社的这句——“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像不像是对他口吐真言的间接回响?

人民日报说——“预制菜标准模糊、定义与消费者理解存在鸿沟”。最后话锋一转:透明化,才是出路。没有点名,没有@罗永浩。

但每一句话,都像是代笔。

这,就是最精妙的“暗挺”。

别误会,官媒不是支持谁,也不是打谁。

他们只是站在“知情权”这边,站在“别忽悠用户”这边。

而恰恰是,罗永浩也是站在这里。

他不是反对预制菜。

他反对的是一边喊“手工”,一边拎料理包;一边卖情怀,一边搞批量。

他反对的是“用最差的食材卖出最高的价格”;是“自己活得像模像样,却把顾客当做猪养”。

他反对的是你把“预制”藏得像“原罪”,又要高喊“现炒、现做”的口号。

这才是双标。

这才是黑嘴。

不是罗永浩,是你自己。

其实贾国龙有的是机会自救。

一开始就坦率承认有部分使用预制,并详细标注产品种类,消费者未必会揪着不放。

哪怕是道歉的时候诚恳一点,别阴阳怪气,也能平息大部分怒火。

可惜,他选了一条最拧巴的路:

边道歉,边发飙;

边否认,边挑衅。

一句“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看上去是维护品牌,其实是把所有打工人架上火。

说到底,吃饭,是件私人的事。

消费者吃的不只是热量,不只是口味。

吃的是一种信任,一种体面,一种“我花的钱,不被当成傻子”的尊重。

你伤的是口碑,更是这点“尊重感”。

一旦被打破,再香的馒头,也不香了。

说到底,预制菜不是原罪。

原罪,是欺骗。

消费者没那么不近人情,预制菜贵点、方便点,他们不是不能接受。

但你不能用它装现炒,还卖个顶配价。

你不能靠它攫取暴利,还标榜情怀、自然、匠人精神。

你不能把它当作行业常态,还不让人质疑、不让人说真话。

如果连“说实话”都要被打成“网络黑社会”,那这行业,怕是活在真空里太久了。

这一次,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表态,是一次重锤。

不是锤人,是提醒。

预制菜要走得远,就必须阳光、透明、有选择。

而不是藏着掖着,骗着绕着,把消费者当猴耍。

讲真,这次贾国龙不是输在罗永浩嘴上。

是输在自己心里——

他把顾客当敌人,把批评当羞辱。

可他忘了:

“你可以做预制菜,但不能预制我对你的信任。”

信任这玩意,一旦碎了——

你就真不是在做饭了,你是在做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财经   人民日报   新华社   只字不提   发文   罗永浩   消费者   品牌   原罪   封神   厨师   底牌   顾客   可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