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刷社交平台,“政治正确”四个字总能轻易引爆骂战,而被骂得最多的,当属背后的平权政策。
尤其是美国华人社群,对这政策的反对声那叫一个响亮,隔着太平洋都能感受到这份抵触。
平权这事儿真不是非黑即白,有人说它是弥补历史不公的良药,有人骂它是制造新歧视的祸根。

今天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这让全世界吵了几十年的平权政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平权政策在英文里叫affirmativeaction,直译是“积极的行动”。
本来想单纯把它当成个西方概念,但后来发现,它的逻辑和咱们身边的不少政策都能对上。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35年美国的《劳资关系法》里,那会儿跟种族、性别没半毛钱关系,就是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为了平衡劳资关系搞的新举措。

真正让它和“平权”绑定的,是1961年的肯尼迪总统。
他上任后签了份行政命令,要求拿政府合同的企业,招聘时不能看种族、信仰这些,得“采取积极行动”保证公平。
这道命令算是平权政策的起点,之后美国各地的学校、企业都跟着响应,各种兼顾弱势群体的规则陆续出台。
这政策能推行开来,本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那会儿民权运动风起云涌,大家终于意识到,表面上的“人人平等”根本不够。
有些群体因为历史原因,起点就比别人低,不主动拉一把,所谓的公平就是句空话。
美国这边平权政策搞得沸沸扬扬,咱们中国其实早就有类似的探索。
建国后就有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保障少数民族干部比例这些政策,还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

这些做法本质上也是平权,目的都是让弱势群体能赶上主流的步伐。
只不过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不一样,政策的侧重点也不同。
美国盯着种族问题,欧洲更关注性别平等,咱们则聚焦民族发展。
平权政策的强度差异很大,弱一点的只是发广告鼓励少数群体报名,强一点的就直接搞配额。

欧盟不少国家就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里女性得占一定比例,有的甚至要求接近一半。
这种硬配额在美国可是违法的,最高法院好几次判例都明确说了,不能把身份当成录用、录取的唯一标准。
那美国大学是怎么搞平权的?德克萨斯大学的做法很典型。
该州高中毕业生,只要成绩排进班里前10%,学校就纯看学业水平录取,不考虑别的。
但剩下的名额,就不会只盯着分数了。

如果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或者来自贫困社区,又或者是少数族裔,都可能获得优先考虑。
2016年的费希尔案,就是个白人女生没进前10%被拒,起诉学校平权政策不公。
最后最高法院判学校胜诉,认可了这种“综合评估”的模式。
美国大学的操作既保证了大部分生源的质量,又践行了平权理念。
那些说平权会让“不够格的人”入学的说法,其实站不住脚。

学校在综合评估时,成绩依然是底线,只是不再是唯一标准。
毕竟学校也不傻,总不能招些完全跟不上课程的学生,砸自己的牌子。

平权政策最大的争议点,莫过于“逆向歧视”这个说法。
保守派总说,照顾少数民族、女性这些群体,就是对白人男性的歧视。
这种说法有点站不住脚,就像法律学者斯坦利・费希说的,现实世界本就不公平,所谓的“公平”只能是打出来的结果。
以前高校只看分数录取,看似公平,可背后是教育资源的巨大差距。

有钱人家的孩子能上补习班、请私教,贫困家庭的孩子连课外书都买不起。
这种情况下,单纯比分数,其实是在固化现有的不公。
平权政策就是想打破这种固化,给那些起点低的人一个机会。
但平权政策也确实存在问题,最让人头疼的是,它可能会给少数族裔贴上“靠政策”的标签。

不是所有少数族裔学生都是靠平权入学的,但刻板印象一旦形成,所有人都会受影响。
这对那些凭真本事考上的学生来说,太不公平了。
美国华人社群的反对,就很能说明问题。
华人在美国的家庭收入不低,孩子成绩也普遍较好,在大学录取中已经占了不少名额。

平权政策实施后,他们的录取门槛无形中被提高了,自然会觉得委屈。
更关键的是,华人虽然经济条件不错,但在政治、社会领域的话语权并不强。
让一个本身还没完全站稳脚跟的群体,去让渡利益,确实有点强人所难。
如此看来,平权政策的核心矛盾,在于不同群体对“公平”的理解不同。
有人认为公平是“同一标准对待所有人”,有人则认为公平是“给弱势群体特殊照顾以实现实质平等”。

这两种观点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立场不同。
平权政策不是完美的,它确实有瑕疵,也确实会让一部分人利益受损。
但如果因此就放弃它,回到之前那种“顺其自然”的状态,只会让不公越来越严重。
毕竟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矫正不公的过程。
这个过程必然会有争议,必然会有阵痛,但从长远来看,它能让社会变得更包容、更公正。

未来的平权政策,可能需要更精细的设计。
比如从“按身份照顾”转向“按需求照顾”,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支持,而不是简单地按种族、性别划线。
这样既能减少争议,又能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平权政策的争议还会持续下去,这很正常。
毕竟公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追求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博弈。

但无论争议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平权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它让我们开始正视社会中的结构性不公,也让更多弱势群体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或许就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