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诺贝尔奖获奖名单出炉,引起全网热议。
有获奖得主因为去露营遇到暴雪断联的,也有靠获奖数成为焦点的。
其中,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坂口志文,登上了热搜。
坂口志文与两位美国科学家一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要知道,这已经是日本2000年以来第19次获奖。
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一个国土面积仅占全球0.25%,人口不到世界2%的岛国。
却能够在科学界频繁亮相,接连摘得诺贝尔奖这一科学最高荣誉?
其实,他获奖的研究成果,早在1978年就已奠定基础。
1978年坂口志文为免疫识别机制奠定基础开始,日本的科研战略就显示出前瞻性。
那会日本研发经费刚突破GDP 2% ,于是就开始大力投资研发。
到1999年,科研经费增长了31倍。
2000年至2021年期间,日本基础研究的比例占到了12.28%,远超其他国家。
这种长期的稳定支持,也让科研人员能够不需要担忧经费方面的问题。
日本能出这么多诺奖,不是靠掐尖或者突击,反而有几个跟常见思路不一样的做法。
第一个是教育不搞“重教轻研”。
现在不少地方觉得老师只要把课教好就行。
但日本1947年教育改革后,东京、京都这些老牌大学,70%的老师都觉得“搞研究比教书更重要”。
比如之前拿诺奖的益川敏英和小林诚,俩人合作几十年,从来没为谁署名多吵过架。
这种合作的劲,就是从上学时跟着导师做研究慢慢养成的。
而且日本选人才不看“出身”,拿诺奖的田中耕一以前留过级,中村修二还在乡镇企业干过研究员。
要是只盯着名校尖子生,这些人可能就被埋没了。
第二个是科研花钱“不图快”。
很多人搞科研总想着“快出成果”,但日本知道基础研究急不来。
就像他们的研发经费,不都砸到能马上赚钱的应用研究上,反而拿出 12% 以上投给看起来没用的基础研究。
而且不管经济好不好,给科学家的稳定经费都不砍。
坂口志文的研究从做出来到拿诺奖等了47年,要是中间经费断了,可能就没这个成果了。
第三个是文化里的“容错和务实”。
日本科学家没那么多“名利包袱”,学士院院士年薪不到30万,拿文化勋章也没奖金。
但大家还是愿意一辈子搞研究,因为觉得这是“该做的事”。
而且他们搞科研不封闭,从以前通过荷兰学西方技术的“兰学” 传统,到现在跟国际学界无缝对接。
比如小林诚和益川敏英一个做理论、一个做实验,跨领域合作特别顺。
这种不功利、重合作的氛围,反而让科研能扎下根来。
其实日本诺奖井喷,正是这种“为科学而科学”的理念,使得他们能够专更科研。
这种精神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值得大家学习。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