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骂内卷了!诺奖得主说:真正的增长,是让旧的去死

当我们还在讨论“35岁职场危机”“考研考公内卷”“学区房焦虑”时,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给这场全民焦虑下了诊断书——我们的竞争,从一开始就搞错了方向。三位获奖者用500年经济史证明:人类摆脱“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长快于资源增长,陷入贫困循环)的关键,从来不是比谁更“努力”,而是比谁能“破坏”;不是在现有框架里“卷”出胜负,而是砸碎框架“创”出新路。中国经济的转型,正卡在这个“破坏与创造”的十字路口。

一、诺奖理论的核心:增长的本质是“破坏性创造”,而非“重复性内卷”

今年诺奖得主的研究,撕开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人类数千年经济停滞,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不敢破坏”;工业革命后持续增长,不是因为“资源变多”,而是因为“规则变了”。

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基尔的研究直指核心:18世纪欧洲为何能引爆工业革命?不是因为蒸汽机本身,而是因为一种“增长文化”的诞生——全社会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科学家敢研究“为什么苹果会落地”,工匠敢尝试“怎么让机器转得更快”,两种人还愿意坐下来聊。这种文化催生出“命题知识”(科学原理)和“指令知识”(技术方法)的正反馈: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命题知识),瓦特改良蒸汽机(指令知识);蒸汽机的需求又倒逼热力学研究,后者再推动内燃机发明。知识不再是“零散的点子”,而是“可积累、可迭代”的雪球,越滚越大。

更关键的是,这种文化容忍“失败”。当时欧洲科学家的实验成功率不足10%,但社会不骂“浪费资源”,反而说“至少知道此路不通”。反观同期的明清中国,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时,士大夫骂“奇技淫巧”;宋应星写《天工开物》,被斥“不务正业”。两种文化的对比,早已埋下增长与停滞的伏笔。

而阿吉翁和豪伊特则用数学模型证明:增长不是“匀速前进”,而是“爆破式跃升”。企业为了垄断利润,会拼命研发新技术;一旦成功,旧技术、旧企业就会被淘汰(这就是“创造性破坏”);新企业又会带着更新的技术杀进来,循环往复。比如手机行业:诺基亚的“键盘机”被苹果“触屏机”破坏,苹果又面临华为“5G手机”的挑战。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得到更好的产品,社会效率提升,GDP自然增长。

简单说,诺奖理论的底层逻辑是:增长=(命题知识+指令知识)×(竞争机制+容忍失败的文化)。缺了任何一环,经济就会陷入“内卷”——大家在同一个框架里重复劳动,用“加班时长”“价格战”“关系网”竞争,却没人愿意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

二、中国内卷的本质:我们把“努力”当“创新”,把“模仿”当“突破”

中国经济的“内卷化”,正卡在诺奖理论的“负反馈”里。我们用“勤奋”掩盖“不敢破坏”的懦弱,用“规模”替代“质量”的突破,最终陷入“越卷越穷,越穷越卷”的循环。

最典型的例子是互联网行业。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模式创新”上卷出了全球第一:外卖App卷补贴,共享单车卷颜色,长视频平台卷独播剧。但这些“创新”,本质是“流量分配的内卷”——用资本烧钱抢用户,用算法优化“点击转化率”,却极少投入“底层技术研发”。某头部电商平台年利润超千亿,研发投入占比不足3%;而同期亚马逊因研发AWS云计算(命题知识驱动的指令知识),连续亏损20年,如今云计算业务利润率超30%。

制造业的“内卷”更触目惊心。中国是“世界工厂”,但不少企业陷入“低价竞争”:同样的衬衫,A厂卖80元,B厂就敢卖70元,通过“偷工减料、压缩工资”实现;同样的光伏板,为了抢订单,企业把价格从1.5元/W压到0.8元/W,利润薄如纸片。这种竞争,莫基尔称为“零和博弈”——全社会资源消耗了,技术水平没提升,消费者没得到更好的产品,只是“谁比谁更能扛亏损”。

根源在哪?阿吉翁的“创造性破坏”理论给出答案:健康的市场会奖励“破坏者”,内卷的市场会惩罚“创新者”。在中国,创新者面临三重困境:

一是“垄断者的阻击”。某行业龙头企业,年营收超万亿,却通过“专利诉讼”“渠道封锁”打压初创企业。有创业者研发出更节能的电机,龙头企业直接买断专利后“雪藏”,理由是“影响现有产品销售”。这种“保护旧秩序”的行为,让“创造性破坏”失去土壤。

二是“短期评价体系”。地方政府考核看“GDP增速”,企业老板看“年度利润”,投资者看“3年回本”。而基础研究(命题知识)的回报周期可能是10年、20年——量子通信从理论到应用用了30年,锂电池从发明到商用用了25年。在“短期主义”下,企业宁愿“抄近路”搞“微创新”,也不愿“走远路”搞“真突破”。

三是“失败不容忍”。社会对“失败者”的标签化严重:创业者破产被骂“骗子”,科学家实验失败被嘲“浪费经费”,甚至学生考试失利都被说“没出息”。这种文化下,没人敢“赌一把”——毕竟“卷输了”至少能保住“努力”的名声,“创新失败”却可能身败名裂。


三、从内卷到颠覆:诺奖理论给中国的四个“破局点”

诺奖得主的研究,不是“高大上的理论”,而是“可落地的药方”。中国要摆脱内卷、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在“文化、制度、知识、保障”四个层面下猛药。

第一味药:用“破坏性竞争”替代“保护性内卷”,让市场敢“淘汰旧的”
阿吉翁的模型证明:竞争越激烈,创新动力越强——但前提是“向上的竞争”(比谁技术好),而非“向下的内卷”(比谁成本低)。怎么做到?

第二味药:用“容错文化”替代“结果崇拜”,让社会敢“容忍错的”
莫基尔强调:“增长文化的核心,是把‘失败’定义为‘信息’,而非‘耻辱’。”中国需要重建对“失败”的认知:

第三味药:用“知识闭环”替代“技术孤岛”,让创新有“根”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技术革命性突破”,而突破的源头是“命题知识”(科学原理)。中国过去的短板,就是“命题知识”与“指令知识”脱节——科学家不懂产业需求,工程师不懂科学原理。

第四味药:用“托底保障”替代“后顾之忧”,让人敢“拥抱新的”
“创造性破坏”必然伴随阵痛:旧职业消失,新职业出现。如果没人管“被破坏者”,社会就会抵制创新。

增长的本质,是“敢不敢让现在的自己,被未来的自己打败”
诺奖得主的研究,讲的不是“欧洲的故事”,而是“人类的规律”:经济增长从来不是“存量里分蛋糕”,而是“增量里做蛋糕”;创新从来不是“少数天才的偶然”,而是“多数人敢试错的必然”。

中国经济的转型,不只是“国家的事”,更是“每个人的事”。你敢不敢在工作中提“不一样的想法”?企业敢不敢投入“不知道能不能成”的研发?社会敢不敢对“失败者”说“没关系,再来”?

从内卷到颠覆,只差一个“敢”字。这个“敢”,不是鲁莽,而是理性的勇气——相信知识的力量,相信市场的逻辑,相信“破坏旧的”是为了“创造更好的”。

当我们的孩子不再被问“考了多少分”,而是被问“今天尝试了什么新方法”;当我们的企业不再比“赚了多少钱”,而是比“解决了什么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当我们的社会不再怕“失败”,而是把“失败”当“通往成功的路标”——中国经济的“新质生产力”,自然会破土而出。

这,就是诺奖给中国的终极启示:增长的密码,永远藏在“敢破坏”的勇气里,藏在“能容错”的智慧里,藏在“向未来”的信念里。

核心词:

诺奖撕开中国经济真相:我们不是缺创新,是缺“允许失败”的胆

从内卷到颠覆:诺奖得主给中国的药方,藏在这3个被忽略的细节里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持续创新?诺奖理论戳破:我们把竞争搞反了

别再骂内卷了!诺奖得主说:真正的增长,是让旧的去死

诺奖得主警告:中国经济要破局,先改掉“只看结果”的致命毛病

从0到1的秘密:诺奖揭示,中国差的不是技术,是“敢想敢错”的文化

诺奖给中国的当头棒喝:别沉迷“微创新”,这才是增长的真引擎

内卷的尽头是颠覆?诺奖理论告诉你:中国企业该学的不是华为,是这个

被诺奖点醒:我们总说“创新难”,其实是没给创新“活下去”的理由

诺奖得主的中国启示:从“卷死同行”到“颠覆行业”,只差这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财经   中国   知识   企业   技术   中国经济   文化   命题   理论   基尔   竞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