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普通的浙江山村下,竟埋藏着改写中国瓷器史的惊人秘密。
在绍兴市上浦镇大善村,一个不起眼的狭窄山谷中,这里看似寻常的丘陵与竹林下,其实隐藏着中国瓷器起源的关键证据,禁山早期越窑遗址。
2013年,考古队员在曹娥江流域,开展系统调查。
当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拨开土层,一条保存完好的龙窑,渐渐显露真容。
窑内堆积的瓷器碎片,在阳光下泛着莹润的青绿色光泽,仿佛在诉说着东汉至西晋时期,这片土地上的窑火曾经何等辉煌。

“我们找到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早期龙窑!”现场传来激动的呼喊。
这个被称为“禁山窑址”的发现,不仅揭开了成熟青瓷起源的神秘面纱,更意外地串联起了一条从浙江窑场,直通南京都城的顶级瓷器供应链。
01 寻觅瓷源:一场穿越两千年的考古大揭秘
“瓷之源”课题组的专家们始终坚信,曹娥江中下游地区,隐藏着中国成熟青瓷起源的终极密码。
这里是青瓷的摇篮,但关于它最早的确切证据,始终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中。

项目实施过程中,考古队严格践行新版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并创新性地运用聚落考古学的思路。
他们不仅要找到窑址,更要重构古代窑业的完整产业链。
“我们调查的不仅是窑址,还有河道、山脉、土矿、墓葬,甚至当地的传说和风土人情。”项目负责人说。
考古队意识到,只有将古代窑业发展,纳入更全面的社会背景中,才能真正理解青瓷的起源与传播。
随着调查的深入,令人震惊的发现接踵而至:新发现的60多处窑址,时代基本集中在东汉时期。

至此,该区域调查确认的窑址已达200余处,其中东汉时期窑址近100处,三国西晋时期窑址60余处。
这些数据为建立成熟青瓷起源过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料。
一个庞大的古代窑业集群,正在考古学家们的探铲下逐渐苏醒。
02 禁山奇迹:龙窑序列改写瓷器发展史
2014年5月,禁山窑址的正式发掘拉开帷幕。

当表土被逐步清除,一个布局科学合理的古代窑场,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个位于南北向狭窄山谷中的窑场,规划之精密令人叹为观止。
入口处开阔平坦的作坊区,两侧山坡上的烧成区域,以及山谷最深处的废品倾倒区,每个功能区各得其所。
“窑场布局反映出当时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管理水平。”考古专家感叹道。
这不仅仅是制作瓷器,更是在运营一个规模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

最令人振奋的发现,是三条保存完好的龙窑遗址。
它们如同时间胶囊,封存了从东汉到西晋的窑业技术演变全过程。
三条龙窑均由火膛、窑床、排烟室三部分组成,但在窑床的坡度、长度和装烧窑具等方面,展现出一个清晰的技术演进序列。
“在同一窑址内发现不同时期的窑炉遗迹,这在早期越窑青瓷发展史上,尚属首次。”考古队员兴奋地记录着这一突破性发现。
禁山Y2窑炉,是结构保存最完整的一条。

其主体大部分构建于地下的半地穴式结构,为理解龙窑的早期发展,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
03 皇家专供:南京大墓中的上虞秘瓷
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禁山窑址出土的瓷器质量之高,完全超出了专家们的预期。
近30种器形,包括樽、簋、洗、盆、灯、罐等,胎体细腻致密,青绿色釉莹润饱满,器形规整,装饰华丽繁缛。
这些瓷器的制作与装烧工艺成熟而高超,代表了成熟青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然而,一个谜团随之浮现:为何在南京地区的大型墓葬与城址中,出土了与禁山窑址完全相同的高质量大型器物?

考古专家断言,“答案很明确,这些精美瓷器正是为,南京地区的社会上层专门烧造的皇家专供品。”
这一发现证实了,一条从浙江上虞直通都城的高端瓷器供应链的存在。
在1800年前的三国两晋时期,禁山窑场的工匠们,已经能够根据不同客户需求,生产不同等级的瓷器产品。
另一个重大发现是,单体间隔具的发明与改进。
这一看似简单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了装烧量,并为器物内底大量装饰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正是这些不断进步的技术,支撑了青瓷从东汉起源到三国西晋,第一个高峰的重大转折。
尾声
如今,站在禁山窑址的发掘现场,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温度。
堆积丰厚的地层,清晰地展示了从东汉、三国到西晋三个时期的前后发展过程,如同翻开了青瓷发展的历史长卷。
这些沉睡千年的龙窑,不仅解开了成熟瓷器起源的谜题,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曾经辉煌的古代制造业图景。
该项目入选2014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谁能想到,在这片静谧的山谷中,曾经燃烧的窑火照亮了中国瓷器史的黎明时刻?
而那些精美的青瓷器,正静待着后人继续解读它们身上隐藏的更多秘密。
#十大考古##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