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不嘴硬了?美媒开始承认:美国GDP落后中国成第二大经济体​

说起中美经济,总让人觉得像在比谁的钱包鼓囊囊,可一深挖,就发现数字背后藏着不少弯弯绕。2024年,美国GDP折合美元是29.1万亿,中国则是18.94万亿,差距足足10万亿出头。

这数字一看,美国稳坐头把交椅,可要是换个角度,用购买力平价算账,情况就翻转了。中国早在2014年就靠这个方法超过美国,到202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显示,中国PPP GDP份额占全球19.68%,美国才14.75%,领先幅度拉大到10.2万国际美元。

账面上的繁荣

想看懂这场博弈,首先得明白两国的“账本”是怎么记的。这就像两家公司用完全不同的会计准则,最后报表上的利润自然天差地别。中国的GDP核算,骨子里更像个“实干家”,偏重生产法,一分一毫都得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地里种出来的粮食,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产出。

美国的算法则更像个“金融家”,它采用支出法,逻辑是“花出去的钱就是GDP”。这就导致很多在我们看来有点虚的东西,都被华丽地计入了经济总量。比如,华尔街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本身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但其产生的收益却成了GDP的增长点。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医疗,今年美国医疗支出预计高达4.5万亿美元,一个惊人的数字,占了其GDP的16%之多。这背后,是高昂的专利药费和层层加码的服务账单,看个小病动辄上千美元,这笔开销最终都变成了GDP数字的一部分。

还有那逼近9000亿美元的国防开支,更是被一些批评者指为“水分”重灾区。媒体曾爆出军方采购中,一个螺丝、一个马桶盖的价格被夸大到离谱的程度,而这些虚高的价格,也堂而皇之地被统计进了国家的经济产出。

这种核算方式的差异,直接体现在了两国经济的结构上。美国的服务业占比高达78%,而作为国家工业脊梁的制造业却萎缩到仅占11%,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反观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的比重已接近3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谁在种树谁在搭棚

如果说名义GDP这把尺子因为内部结构问题变得不太准,那么外部因素则让它进一步扭曲。今年以来,美联储的加息政策让美元变得异常强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平均维持在7.1左右。这就好比你用一个缩水的尺子去量别人的身高,结果自然是把对方“量矮了”。中国经济的真实增长,在换算成美元后,无形中被压缩了不少。


更有意思的是通胀。美国3.2%的通胀率,意味着很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在上涨,这本身就会推高名可义GDP的数字,但民众的实际购买力却在下降。而中国则将通胀率控制在0.9%的低位,经济增长更加扎实。

当名义数字变得不那么可靠时,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标尺,购买力平价(PPP)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概念有点绕,但说白了就是剥离汇率和价格差异,直接比较同样的钱在不同国家能买到多少东西。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真实的生产能力和民众的消费能力。


按照这个标准,故事的版本就被彻底颠覆了。早在2014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就已经超过了美国。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到今年,中国按PPP计算的GDP将领先美国10.2万亿国际元。世界银行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4年中国的PPPGDP为30.3万亿国际元,而美国是25.4万亿。

这种差异,被形象地比喻为“种树”和“搭棚”。中国的模式,更像是耐心地种一棵树。持续不断地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比如总里程已达4.5万公里的高铁网络。在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产业建立起全球主导地位,光伏产能占了全球的八成。这些投入回报周期长,但根基稳固,能为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美国的模式,则被一些人批评为更像在“搭一个华丽的棚子”。资本天生逐利,更倾向于涌入那些回报快、变现快的金融市场,而不是投资周期漫长的实业。这导致重振工业的口号虽然喊得响亮,却始终难以真正落地,因为实体经济的利润在金融投机面前显得毫无吸引力。棚子虽然搭得快,看起来也光鲜,但抗风险能力却是个未知数。

经济学


宏大的经济叙事,最终还是要落到每个人的柴米油盐上。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一场民间的“中美网友对账”活动正在悄然兴起。这种自发的比较,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人们对两国生活水平的传统认知。


网友们晒出的不是抽象的宏观数据,而是活生生的生活成本。在美国,看病的账单、高昂的房产税、甚至叫一次救护车或消防车的费用,都可能成为一个家庭沉重的负担。为了维持生计,许多人不得不身兼数职,每天依赖汽车长时间通勤,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公共交通系统的不足。

这些来自民间的“对账单”,揭示了GDP数字与民众实际生活体验之间可能存在的巨大鸿沟。原来,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光环之下,普通人的生活压力同样不小。有网友感慨,在美国花100美元买到的东西,在中国可能只需要60美元就够了,这种购买力的直观差异,比任何复杂的经济模型都更有说服力。


这种来自底层的声音,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开始倒逼主流媒体和精英阶层重新审视现实。美媒论调的转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实体数据和民生反馈的一种滞后确认。

他们开始承认,贸易战似乎并未有效遏制中国,这个东方国度的经济增速依然强劲,贸易顺差甚至创下新高,接近1万亿美元。中国不仅稳住了传统市场,还在积极开拓非洲、东盟等新兴市场,贸易额节节攀升。就连上海公园数量翻倍这样细微的城市变化,也被美媒捕捉,用以佐证中国城市的活力与快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8

标签:财经   嘴硬   美国   中国   经济体   落后   美元   经济   数字   购买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账单   通胀率   差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