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 年美国阿波罗 11 号成功载人登月,此后短短 3 年又 5 次送宇航员登陆月球。
但自 1972 年阿波罗 17 号返回后,人类再也没踏足月球表面。如今美国重启的阿尔忒弥斯计划频频遇阻,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原因?
“嫦娥之父” 欧阳自远院士的解读,或许能解开这个困惑。
1978 年中美关系缓和后,美国赠予中国一克月球岩石样本。正是这颗比黄豆还小的 “太空礼物”,彻底点燃了欧阳自远的探月热情。当时还是年轻地质学家的他,带着团队精打细算,只用 0.5 克开展研究,剩下 0.5 克留存备用。
团队夜以继日攻关,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改造地质分析仪器,将月岩研磨成微米级粉末开展检测,最终从 0.5 克月岩中发表了 14 篇高水平论文,连美国科学家都惊叹 “我们什么都没说,你们全搞懂了”。
但这份成果也让欧阳自远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阿波罗计划虽带回大量样本,却缺乏明确的科学目标。6 次登月更像是冷战背景下的 “太空竞赛”—— 只要先于苏联把人送上月球、插上国旗,政治目的就已达成,对月球两极水冰、熔岩管等关键区域的探测几乎空白。
从数据来看,阿波罗计划总花费超 250 亿美元,换算到今天相当于 2900 亿美元,占当时美国 NASA 预算的 4%。可当 “登月第一” 的光环到手,苏联在载人登月竞赛中逐渐落后,美国国内对持续砸钱的争议愈发激烈。毕竟对任何国家而言,没有清晰科学导向的 “面子工程”,性价比实在太低。
2025 年 NASA 计划通过阿尔忒弥斯二号将 4 名宇航员送入月球轨道,可这项看似 “复刻阿波罗” 的任务,却屡屡陷入困境。
最新审计报告显示,该计划已超支数十亿美元,总耗资将达 930 亿美元,还暴露出一系列致命问题:猎户座飞船隔热罩脱落原因未明,螺栓出现熔化腐蚀,电力系统在月球极端低温环境下可能导致能源不足 —— 这些 “异常” 都直接威胁宇航员安全。
为何半个世纪后重返月球反而更难?如今 NASA 预算仅占美国 GDP 的 0.1%,还要分摊给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国际空间站维护等多个项目,远不及阿波罗时代举全国之力的投入力度。
更关键的是 “技术断代”,正如乔治・华盛顿大学专家斯科特・佩斯所说:“我们停下来 50 年,很多技术和经验都忘了。” 阿波罗时代的月球着陆器制导系统、舱外航天服技术多已失传,年轻工程师只能靠旧图纸重新研发,难度陡增。
国际合作也成了 “双刃剑”。阿尔忒弥斯计划联合了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日本负责研制登月舱生命维持系统,加拿大开发机械臂,可协调不同团队的技术标准、进度安排,比单独行动耗时得多。
而且部分硬件沿用旧技术改造,比如 SLS 火箭核心级源自航天飞机技术,光是替换石棉隔热层、适配新型电子控制系统的成本,就远超预期。
阿波罗时代,宇航员被视作 “特殊英雄”,1967 年阿波罗 1 号火灾导致 3 人遇难,项目也没被搁置。可如今社会对风险的容忍度截然不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伦理学家杰弗里・卡恩指出:“现在若出事故,公众反应会比当年激烈 10 倍,阿尔忒弥斯计划可能直接被叫停。”
猎户座飞船设计时,工程师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了极端高温、陨石撞击等 1000 多种场景,还通过 X 射线断层扫描检查每一个焊接点,确保重返大气层时 2800 摄氏度的高温不会烧毁飞船。
发动机控制系统升级成双核冗余计算机,能实时监控 200 多项参数,甚至在爆炸风险出现前主动关停 —— 这些都是阿波罗时代没有的技术,但也让研发周期从 8 年拉长到 16 年。
对比其他大型工程更能说明问题: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 3 年造出核武器,现在的核武器现代化计划要 30 年;当年平均每年能造一艘航母,最新的 “福特” 号耗时超 12 年。
这背后是社会对安全、环境的要求更高了,像阿尔忒弥斯计划必须先完成 3 年环境影响评估、召开 20 多场公众听证会,仅这一步就比阿波罗时代多花数年。
欧阳自远从一克月岩中看到的,不仅是美国登月的局限,更指明了中国探月的方向 —— 拒绝 “面子工程”,每一步都锚定科学目标。
2004 年中国探月工程立项后,嫦娥系列探测器循序渐进:嫦娥一号获取全月球三维地形数据,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并发现新型玄武岩,嫦娥五号直接带回 1731 克月岩样本,每一次任务都有实打实的科学产出。
这种 “目标导向” 恰恰避开了美国的弯路。中国没有盲目追求载人登月速度,而是先通过无人探测积累技术,比如在嫦娥二号验证月球轨道机动技术,在嫦娥四号突破月球背面软着陆技术,逐步夯实基础。
欧阳自远曾公开表示:“2030 年左右各国计划重返月球,不是因为技术突然成熟,而是终于明确了科学目标 —— 比如研究月球水冰、建立基地为火星探测铺路。”
如今人类探月早已告别 “单打独斗” 的时代,中国探月工程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比如嫦娥四号搭载了德国的月表中子探测仪、瑞典的中性原子探测仪,嫦娥六号搭载了法国和意大利的科学设备。
2021 年中国还向全球开放月球样本申请,已有 17 个国家的团队获得样本开展研究。这种 “稳扎稳打 + 开放合作” 的模式,或许正是未来重返月球的正确路径。
从一克月岩到 1731 克月壤,从阿波罗的 “政治秀” 到阿尔忒弥斯的 “科学探索”,人类探月的脚步虽慢了,却更扎实了。美国半个世纪未再登月,不是能力倒退,而是时代变了、需求变了。
接下来 2030 年的 “月球再登陆潮” 会有哪些突破?中国又能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这场跨越星辰的探索,才刚刚进入真正的关键阶段。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