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暴雷!48小时卷走129亿,200万会员血本无归,“传销巨头”凉了

金融界又暴雷了!这一次超200万的会员被割了韭菜!

人人都知道,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但可惜,在巨大诱惑面前,很多人根本抵抗不了。

这不,就在6月26日,曾被热炒的鑫慷嘉轰然崩盘!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崩盘现场

2025年6月26日,贵阳观山湖区的写字楼外,挤满了神情崩溃的人群。

他们高举“还我血汗钱”的纸牌,有的瘫坐在地无声哭泣,有的攥着手机不断拨打客服电话却无人接听,愤怒与绝望的情绪在人群中蔓延。

警方监控显示,现场甚至有人因过度悲愤被紧急送医。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48小时内,129亿资金通过虚拟货币通道悄然转移出境。

经统计,平均每位投资者损失高达6450元,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当年轰动全国的e租宝案。

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精心设计的骗局?

故事要从2021年3月说起。

当时,贵州鑫慷嘉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悄然成立。

企查查显示,这家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但实缴金额竟然为零。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空壳公司,却将办公地点选在了月租超10万元的5A级写字楼。

走进公司,内部装修极尽奢华,接待区还摆放着一块镀金的“迪拜黄金交易所战略合作伙伴”牌匾。

其创始人黄鑫在内部会议中直言:“写字楼租金再贵也得租,人就信这个。”

这句直白的话,揭开了骗局的冰山一角。

权威背书的造假链条

为了让骗局更具可信度,鑫慷嘉开始了一系列造假行为。

首先是冒用国际机构名号,然而迪拜黄金与商品交易所很快发布官方声明,明确否认与鑫慷嘉存在任何合作关系。

媒体深入调查发现,鑫慷嘉宣传视频中的中东富豪签约画面,竟然是通过AI换脸技术合成的。

而所谓的“央企背书”更是荒诞至极。

2019年,鑫慷嘉关联公司确实向中石油某分公司出售过20万元的油品过滤设备,但这份普通的交易合同,被篡改成了长达50页的“五年战略合作协议”。

中石油法务部得知后迅速公开回应,并启动司法程序。

尽管这些造假手段漏洞百出,但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投资者来说,却具有极大的迷惑性。

凭借这些“包装”,鑫慷嘉成功吸引了不少投资者。

而真正让投资者疯狂的,是鑫慷嘉违背经济规律的收益承诺。

他们承诺日收益2%,换算成年化收益率高达730%!

这个数字远超银行理财3.2%、国债2.8%的收益率。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的专家明确指出:“正常金融产品年化收益率超过8%就需要高度警惕,鑫慷嘉的承诺明显违背市场逻辑。”

然而,警方查获的后台数据显示,平台上线首年,仅仅靠虚假收益展示,就吸引了超30万投资者,累计投入资金突破15亿元。

传销式的扩张模式

除了虚假的权威背书,鑫慷嘉还通过极具诱惑性的传销扩张模式快速发展。

内部文件显示,其设立了“四大战区”,下设128个兵团。

云南“风吟兵团”的团队长张某,通过发展15万下线,累计获得佣金超8000万元。

鑫慷嘉的晋升机制极具诱惑:拉满50人可升旅长,享受团队投资额15%的抽成;拉满500人赠送特斯拉ModelS。

但警方调查发现,所谓奖励的车辆,都是从租赁公司租来的展示车,车牌甚至已被注销。

除了传销式扩张,鑫慷嘉还想尽办法增强可信度。

在贵州毕节某小学的捐款视频中,团队长当场转账50万元,看起来十分慷慨。

可银行流水显示,这笔钱在24小时内通过6家空壳公司完成了回流。

同时,他们利用人性弱点,在微信群里推送“宝妈月入10万”“退休教师逆袭”等虚假案例。

受害者李女士回忆:“看到邻居真的提现了2万元,我才把给儿子买房的80万投了进去。”

正是这些看似真实的案例,让许多人放下戒心,一步步走进陷阱。

其实早在2024年10月,四川珙县金融办就发布风险提示,明确指出鑫慷嘉没有任何金融牌照。

此后,湖南、湖北等12个省份也陆续发出预警。

然而,这些预警收效甚微。

社科院金融所的调研显示,当12省份陆续发布风险预警时,超70%的中老年投资者因未接入“数字预警系统”而错失警示 —— 他们仍依赖社区公告栏获取信息。

正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即便崩盘的信号早已出现,他们也未能察觉。

从2025年5月起,平台提现手续费从5%飙升至10%,审核周期也从1小时延长至72小时。

6月25日,当投资者发现提现页面持续显示“处理中”时,18亿枚泰达币正通过混币器,分12批次转移至开曼群岛的三家空壳公司。

区块链追踪平台Chainalysis的数据显示,这些资金最终流入了多个匿名钱包,踪迹难寻。

受害者的悲歌

爆雷后的受害者群体让人痛心。

62岁的退休教师陈先生,投入了毕生积蓄60万元,如今每月只能靠1200元的退休金艰难度日。

35岁的个体户王先生,贷款30万进行投资,不仅店铺被迫转让,还因无力偿还债务被列入失信名单。

更为恶劣的是,诈骗仍在继续。

警方已侦破3起冒充追款团队的二次诈骗案件,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

这些受害者在遭受鑫慷嘉重创后,还要面临二次伤害,生活陷入无尽黑暗。

这场骗局背后,暴露的是金融监管与公众认知的双重困境。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指出:“虚拟货币跨境转移、空壳公司注册等手段,让追赃难度呈指数级上升。”

目前警方虽已冻结1.2亿资金,但想要追回全部损失,可能性十分渺茫。

而在预防层面,国家反诈中心数据显示,下载反诈APP的用户中,仅有15%真正了解金融诈骗识别技巧。

这说明,在金融知识普及和监管手段升级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想要避免重蹈覆辙,必须牢记三个原则。

首先,用“收益对比法”,当收益率远超市场平均水平时,一定要果断远离。

其次,通过“三查”核实企业资质,即查工商登记、查金融牌照、查监管预警。

最后,善用“官方渠道”,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咨询当地金融办或拨打12337反诈热线。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能帮助我们有效识别金融骗局,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结语

从e租宝到盛大金禧,再到如今的鑫慷嘉,金融诈骗的手段不断升级,但本质从未改变。唯有完善跨国追赃机制、加强全民金融教育,才能真正筑起防骗防线。毕竟,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无数家庭的命运转折,守护血汗钱,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

参考文献:

1.新浪财经:《又一平台暴雷!实控人留言:我已经在国外了》2025-07-02

2.河源农商银行:《紧急提醒河源市民:警惕鑫慷嘉大数据,远离杀猪盘陷阱》2025-06-21

3.澎湃新闻:《MBI集团创始人被引渡回国:通过发行虚拟货币搞网络传销,涉案超千亿》2024-08-2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财经   血本无归   传销   巨头   小时   会员   金融   投资者   骗局   空壳   警方   收益   受害者   数字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