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稀土就不让中国航班落地,话音刚落,中方减持257亿美债

前言

9月18日,美国议员穆勒纳尔提出"馊主意":如果中国不给稀土,就禁止中国航班在美国落地。

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中国7月份减持257亿美元美债,持仓量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16年来新低。

美方为何此时出此下策?中方减持美债有何深意?

编辑:AJY

70%稀土靠中国,却要禁飞机

穆勒纳尔的这个提议,乍一听很唬人。

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给白宫写信出了三招损人不利己的"妙计"。

第一招最狠:不让中国飞机降落美国,第二招是不卖飞机和零件给中国,第三招更绝,联合盟友封锁中国航空投资。

听起来气势汹汹,实际上却暴露了美方的真实处境。

70%的稀土依赖中国,这可不是小数目。

美国军工系统里,90%的磁铁原料都得从中国进口,就拿F-35战机来说,每架都得用410公斤稀土。

要是中国真断了供,美国军工系统都得瘫痪,这不是开玩笑的事。可就算这么重要,美国还是没本事让中国松口。

更要命的是,全球92%的稀土精加工都掌握在中国手里。

美国虽然地底下也埋着稀土矿,但开采难、污染大、成本高,真要自己搞,政治阻力和成本都不是小数目。

就算美国能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找到替代矿源,没有中国的加工技术,这些矿石也只能是一堆石头。

所以穆勒纳尔这招,说到底就是急得没招了。

用航班威胁稀土供应,这就像拿鸡毛当令箭,看似凶狠实则虚张声势。

一个月抛掉257亿美债

中国这边的回应,可以说是既快、又准、还稳。

就在相关威胁言论传出后,中国大幅减持257亿美元的美债,动作干净利落。

这个数字不是随便来的,时机选择更是精准到位,正好卡在美方叫嚣的节骨眼上。

美债市场就像人体的血液循环,中国这个大买家一撤,血压立马不稳。

自2022年以来,中国已连续多个季度减持美债,逐步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

这次的动作,明显是在对美方的航权威胁做出有力回应,用金融手段表达不满。

更深层的考量在于,减持美债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抛售,而是通过调整持仓结构,释放出中国在金融博弈中的主动权。

既不引发市场剧烈震荡,又能让对方感受到压力。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比起简单的喊口号,实际得多,也管用得多。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悄然推进金融领域的系统性转型。

在央行的推动下,中国连续15个月增持黄金,累计超过3400吨,跃居全球央行黄金购买榜首。

黄金作为对冲美元风险的硬通货,本身就具有战略意义,再加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愈发青睐人民币结算。

中国正在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让自己的金融体系不再严重依赖美元生态。

说白了,减持美债只是这个大棋局中的一步棋。

稀土在手美债在抛,谁更主动

从稀土到美债,实际上反映的是双方实力对比的根本变化。

美国想用航班威胁稀土,但波音公司第一个就急了,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飞机市场。

波音还指望着卖飞机、卖发动机、卖零件呢,欧洲的空客也一样,谁会跟自己的钱袋子过不去?

美国真要一刀切,航空公司、机场、旅游业全都跟着遭殃,损失的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德国大众、法国企业,这些欧洲盟友都靠中国市场吃饭,谁愿意跟着美国玩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游戏?

更别说国际航班的规则早就写在《芝加哥公约》里了,真要乱搞,美国自己也要被反制。

相比之下,中国的底气来得更实在。

稀土产业链几十年打磨出来,从开采到加工到高端材料,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美国想自己搞产业链,按照专家估算,十年三千亿美金都不一定够,还得面对环保、技术、成本各种难题。

就算开采出来,也只能送中国加工,这个现实短期内根本改变不了。

而且中国现在出口多元化战略已经见效,对美依赖大幅降低。

海关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对美出口虽然暴跌33.1%,但整体出口反而增长了4.4%。

对东盟出口增长22.7%,对非洲更是激增三分之一,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格局,让中国在博弈中底气十足。

美国政客以为用航班、飞机、盟友这些招数能威胁中国,实际上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了墙角。

美元霸权遭遇稀土挑战

这场较量的背后,其实是一次传统霸权与新兴实力的正面碰撞。

美国试图通过资源控制来削弱竞争对手,而中国则用金融杠杆来回应压力,双方都在试探彼此的底线。

长期以来,美国通过"贸易逆差-美债回流"的闭环,维持着美元霸权的稳固地位。

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持仓动向具有风向标意义,如今持续减持美债,等于是在从根基上动摇美元体系的信用。

当重要的买家开始持续离场,多米诺骨牌的效应足以让华盛顿的政客们夜不能寐。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博弈的方式,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高调"贸易战",而是一次次静悄悄的技术性对抗。

不再靠嘴仗,而是靠算计;不再靠关税,而是靠资本流动和供应链调配。

这种变化,表明中美之间的较量,正进入一个更加复杂、更加隐蔽的阶段。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种博弈虽然看似遥远,实际上却越来越贴近生活。

不管是坐飞机、换美元,还是买电动车、装光伏板,都可能在某个节点被这种大国之间的互动所影响。

美方这类"要挟式"的政策,很可能适得其反,反而加快了中国调整对美金融依赖的步伐。

用一位学者的话说,美国想通过强压方式来遏制中国,结果却加速了中国的独立化进程

当然,双方都明白,彻底脱钩并不现实,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过于深厚,真正意义上的分家,对谁都没有好处。

但这并不妨碍双方在博弈中重新划定边界,过去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蜜月期已经过去。

如今更多的是"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常态,比的是谁更有耐心,谁更能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结语

这场较量的实质,是传统霸权与新兴实力在新时代的深层次磨合与重新定位。

静悄悄的技术性对抗将成常态,理性博弈比激烈对抗更考验大国智慧。

面对这种新型大国关系,你认为双方应该如何找到平衡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财经   稀土   话音   中方   中国   航班   美国   美元   穆勒   美方   霸权   飞机   波音   金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