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造神”陷阱,官媒发文辟谣,揭开54岁于和伟的“真实现状”

“于和伟掏了1200万”——这条消息蹦到热搜那一刻,不少人心里咯噔一下:他这么低调,居然砸钱盖纪念馆?点进去才发现,全是“听说”“网传”,连张像样的工地照片都没有。三天后,福州方面一句“没这计划”把故事拍死,热闹像被抽掉柴火,只剩一地灰。

灰里藏着老问题:怎么又有人给活人立铜像?
套路其实不新鲜:先捡一个正热的剧,再捡一位真英雄,把演员和英雄捆成“散财童子”,配上伪造的“转账截图”和“红头感谢信”,看上去比纪录片还真。螺州镇工作人员说,电话那天被打爆,全是问“于老师捐的钱到账没”,他们只能一遍遍解释“故居修缮都没立项”。对方不信,回一句“明星做好事不留名嘛”,挂了继续转帖。

心理学管这叫“光环续杯”。观众刚在屏幕里被角色感动,余温没退,顺手就把这份崇敬续到演员身上。平台算法闻味赶来,谁停了两秒,谁点了赞,全贴上“正能量”标签,下一轮推得更猛。于是,一个虚影被喂成巨人,真人反而被架上去,连呼吸都像在彩排圣人。

类似剧本去年也演过:张颂文被“丢在沙漠”,全红婵被“甩出600万”。事后复盘,发现造谣账号多半刚注册,头像清一色风景图,文案却精准踩中“低调”“大爱”“泪目”三个关键词。流量一滚,卖号、带货、割韭菜,一条龙。受伤的是被捧的人:于和伟超话里,粉丝忙着控评,“没捐”说得小心翼翼,仿佛承认“没捐”本身就是污点——荒诞却真实。

法律不是没写。《网络安全法》第47条明令禁止编造、传播虚假险情、疫情、警情,但真追责时,常常卡在“转发量够不够”“主观恶意怎么定”“嫌疑人躲在哪个壳”。2023年谣言举报涨了23%,最后敲板子的不到一成,多数人删帖就过关。违法成本太低,励志故事就成了低成本高产出的“流量原料”。

平台也在堵。某短视频公司透露,他们内部把“明星+捐款+烈士”设为高危词包,一旦匹配先限流,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发图的人开始用“于老师”“1.2个小目标”“吴老先生”代替,机器一时半会学不会拐弯。人工审核更惨,一个新谣言从出现到爆,最快只要九分钟,审完第一帧,十万加已经跑出视野。

有人把锅全甩给“傻子太多”,其实不太公平。普通人每天刷手机的时间被切成碎片,看到“捐款”配“老将军”本就情绪满载,谁还有空去民政部网站查公益备案?再加上“完美叙事”太顺手:英雄值得纪念,明星不缺钱,两下凑一起,像可乐配炸鸡,本能就觉得对味。真正该做的,是把查证也做成“顺手”的事——比如一键跳转到官方信息,而不是让网友自己翻遍微博找辟谣。

几方合力,才掰得动这股歪风。平台先把“看似正能量”的谣言放进优先级,别等爆了才压;媒体别只跟着转发“感人截图”,哪怕先打一个电话给镇政府,也能把火苗按在纸面;网友看见“泪目”先别急,深呼吸两下,想想“这么大事,怎么只有营销号在吼”。至于演员本人,演戏已经够累,别再逼他演圣人——角色里的信仰和勇气,他能在镜头前给观众,就已经完成使命。

毕竟,真怀念一位英雄,不靠明星开光,靠咱们自己记得他的故事。下次再刷到“某某悄悄捐了几千万”,不妨先点返回,把手指留给真正需要转发的公益项目——让热度留给真相,把感动留给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娱乐   发文   陷阱   现状   真实   于和伟   谣言   英雄   顺手   明星   演员   红头   故事   圣人   民政部   截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