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容易忽略的3种越界行为,很多家长被孩子厌恶了,还不自知

文/兰妈谈育儿

和一个朋友聊天时,她不经意间透露她和她女儿正处于青春期的紧张关系阶段

能紧张到什么程度呢?她只是问一句“中午吃什么饭”,就得到女儿一句“你烦不烦”的质问声

那种一说话就炸毛,一张嘴就担心和孩子抬杠、陷入争吵焦虑的状态,也让她经常整夜失眠得睡不着觉

了解到这段紧张的关系阶段后,我带着问题去和她女儿沟通,在近距离相处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慢慢发现孩子并没有朋友口中的那么糟糕

每次和我讲话的时候都面带微笑,看到我杯子没水了也会立马续上

可当问题被直接戳破,我问孩子“为什么和妈妈说话那么没有耐心”时,她却告诉我:“我妈平时不就是那么给我说话的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不考虑我能不能接受,一点边界感都没有,真是让人讨厌”

一番话,瞬间让我明白了“边界感”的重要性

是的,边界感,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衡剂,也是人与人关系能更上一层楼的营养剂

只有守住边界感,才能给对方带来舒服的相处方式,彼此之间的沟通也会因为边界感更显尊重、和重视

可惜的是,现实中的家长们往往就是爱之深、责之切,一不小心就越了孩子的界,甚至被孩子厌恶了,还不明白问题在哪里

特别是以下三种越界行为,基本上很容易就出现程度不同的各种难缠问题:

01

越心理的界

替孩子做决定:随意否定感受

参加一期育儿讲座时,台上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老师说:“永远不要替孩子做决定,更不要用你的经验去代替孩子的经验,因为这只是你的代替,孩子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切身体会过,又如何成为他们的经验呢”

讲真的,这是很多家长都要反思的问题

包括兰妈在内,很多时候都不由自主地想替孩子做决定:

•孩子找的衣服不搭,我会否决她的穿衣搭配,还会不顾反对,强行给孩子穿上自己认为的搭配风格,因为在我看来:简单舒适才是学生该有的穿衣风格

•孩子带水杯的时候非要往里面加冰糖、或泡腾片,我直接阻止拒绝,因为我觉得:白开水才是最好的止渴神器

•孩子不想吃蔬菜,我会直接塞进她碗里,并要求她必须吃完,因为我觉得:多吃蔬菜,营养会更全面均衡一些

•班级群发通知有读书日朗诵报名活动,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就偷偷给孩子报名了,孩子得知后气得一天不吃饭

...

直到,某一天,由于我的决定太多了,女儿终于忍不住咆哮说:“都是你觉得、你觉得,那我的感受和我的决定呢,就是那么的拿不出手吗”

一番质问瞬间让我明白:自己越界了

是的,包括孩子在内,就连我们这些成年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事情不经同意就被别人做主,因为这是一种不尊重、也是不被信任的行为

那如何才能避免越界、减少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呢?首先要做的就是拒绝替孩子做决定:

有一个女孩,告诉妈妈:“我朋友问我借800块钱”

妈妈听后,问清楚是哪个朋友后,按照以往对那个朋友的品行了解,她百分之百确定女儿遇到了“有毒”的友谊

她先问女儿:“如果我告诉你,这个朋友并不是真心把你当朋友,你会怎么办,还会借给人家吗”

女儿听后有些委屈地说:“可是,她是我的好朋友,如果这点忙都不帮,那我们还怎么继续当朋友呀”

妈妈听后就对女儿说:“那好吧,既然你心中已经有答案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吧”

结果,女儿真的把钱借给那个朋友了,可当她按照约定去要钱时,却遭到朋友的耍赖:“我什么时候问你借钱了,不要睁着眼睛说瞎话,乱冤枉人”

女孩得知朋友不承认借钱这回事,整个下午都被气得嚎啕大哭

当妈妈再次问她什么感受时,女儿只说了一句话:“好难受,两个月的零花钱没有了”

妈妈继续问她:“如果下一次还有人问你借钱,你会怎么办呢”

女儿回答说:“我会先向你和爸爸求助,看看这个朋友值不值得借钱,如果朋友品行不错、有借有还,借给对方又何妨呢”

妈妈听到后,满意地点点头,并鼓励孩子说:“你做得很棒,这个世界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有,我们无法完全避免不健康的友谊,但可以在一次又一次经验中避免被伤害”

是呀,替孩子做决定,不如让孩子完成一次完整的体验,有了共同经验之后,和孩子之间才有了感同身受的切身体会

这是守护孩子心理边界,也是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一份说服力

02

越情绪的界

批评打压孩子:缺少行为认可

来自一位父亲的忏悔声音:

“这辈子最大的失败,就是把女儿养得小心翼翼,自卑胆小,给婆家培养了一个免费保姆不说,被欺负了还不知道还嘴,一个人承受着所有的不公与委屈”

原来,这是一位不善于言辞的父亲,妻子早逝后,他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在女儿读初二之前一直未正式娶妻

还是中考结束,没有被高中录取、去爸爸所工作的城市投奔时,才知道家里面有一个陌生的阿姨

经爸爸介绍,那个人是她的女朋友,虽然还没有领证,但已经是公开的事实了,父亲让女儿可以喊“妈妈”、也可以喊“阿姨”

那一刻,女儿似乎失去了唯一的依靠,本来就不大的出租屋似乎也没有她的容身之处

特别是那段时间,她刚出校门,没有工作经验,也是一个未成年的小姑娘,她能做的就是在家里做一些小手工赚钱花

可爸爸看到后,却讽刺她:“天天就知道倒腾那些没用的东西,一个姑娘家家的,连饭都不会做,以后嫁人了怎么生活,谁还敢娶你”

于是,爸爸为了锻炼女儿,就让她包揽每天的一日三餐,可这一切在女儿看来,不过是爸爸舍不得让后妈做饭的护短

在一次次、精益求精的情况下,即便女孩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仍然没有得到一句认可和夸奖的话

在那种负面环境下,女孩渐渐产生了“我很差劲儿”的极为负面心理,从而结婚后对自己的丈夫百依百顺,对公婆百般讨好

最后,乃至受了委屈后还觉得都是自己的错,也是直到把自己逼成了严重的抑郁症,整个人看起来一点生机感都没有时,父亲才意识到自己曾经对女儿的严厉是多么愚蠢

是呀,我们希望孩子多一些技能傍身是好事,但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被认可的过程,每一次的鼓励、每一句的认可话,都会给孩子心中灌输源源不断的上进力量

03

越空间的界

过渡干涉孩子:不让跟谁谁玩

越界,是一种很可怕的行为,也是一段关系开始变得糟糕、破裂的主要开篇

认识一个朋友,他的父母对他一直都管教得特别严格,小至拿筷子的姿势,大至穿什么衣服、买什么东西,都非要按照父母的认知、和规定来完成

特别是上学的时候,父母为了让他一心只读圣贤书,每天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他的书包:

•如果书包里出现和学习无关的物品,那就会额外多加一张卷子作为不认真学习的惩罚

•如果写作业出错了,那就会直接撕掉那一页,直到作业写到满意为止

•如果放学后回家晚了,也会遭到铺天盖地的问责和批评声音,甚至还严格限制不让跟学习不好的同学玩,担心会被带坏

•如果某一次取得了好成绩,父母还是会制定更高的目标要求,并故意拿短板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作比较,目的就是为了警惕:别骄傲

...

再后来,在父亲的高标准、高严格要求下,朋友非但没有成为理想中的优秀模样,他反而越来越放纵自己,每天放学后就躺在床上玩游戏,对父母的唠叨话也完全置之不理

直到,高考后落榜,成为连踏进大学资格都没有的淘汰者时,他却轻松地长舒一口气,反而觉得这是一种解脱,终于可以离开学校、离开父母出去打工了

也许,打工并不是他真正的心之所想,但比起继续听父母的安排、操控,他更愿意化作普通的搬运工,至少自己的人生可以自己做主,自己想吃什么也可以去餐馆随意点什么菜了

这就是所谓的空间式越界心理了,当一个人被过度管控、被贴上难以实现的高标准要求时,明知道实现不了又何必非要去飞蛾扑火呢

所以,一个家庭最窒息的状态,就是平庸父母在孩子身上尝到了权利的味道,这样家庭养大的孩子也注定能量不高、更无法拥有健康的自尊

不想孩子养大后就迫不及待想要逃离我们,那尊重孩子的决定,不替孩子做决定,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一点

包括:

•孩子厌学时,告诉他们:“不要灰心,爸爸妈妈相信依你的聪明劲儿,迟早都会超越xx同学的”

•孩子胆怯时,告诉他们:“勇敢点,你的这个想法很有特色,爸爸妈妈支持你,大胆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孩子犯错时,告诉他们:“不要怕,再试试,你会发现这次会比上一次做得更好”

•孩子发脾气时,告诉他们:“爸爸妈妈知道你现在情绪很糟糕,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表达,那就先安静一会儿,等你想告诉我们的时候再讲吧”

•孩子撒谎时,告诉他们:“放心吧,爸爸妈妈不会批评你,因为我们是你的好朋友,撒谎也是因为你遇到了困难,说出来,我们才能知道你遇到了什么事”

•孩子顶嘴还磨蹭时,也要告诉他们:“爸爸妈妈很高兴你能有自己的想法,可我们在下定某个决心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卯足了劲儿地实现目标呢,哪怕遇到了困难也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讲出来,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吧”

如此,不替孩子做决定,但是却能充当孩子的情绪导师

当孩子的每一份需求、情绪、还有所遇困难,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和改善时,孩子也自然是愿意亲近你这个父母了

那么,关于养娃容易忽略的3种越界行为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2

标签:育儿   厌恶   家长   孩子   女儿   朋友   妈妈   爸爸   父母   边界   父亲   关系   经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