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是错的?医生提醒:50岁过后,睡觉尽量做到这4点

老李是位退休工人,60岁出头,一辈子养成了“早睡早起”的铁规矩。每天晚上9点准时上床,早上5点起床,风雨无阻。他常跟邻居炫耀:“身体好,全靠这个!”可最近两年,老李却越来越不对劲:明明睡得早,醒来却腰酸背痛、精神萎靡,白天哈欠连天,干点活儿就疲惫不堪。去医院检查,医生摇摇头:“不是病,是睡眠方式出了问题。”老李一愣,早睡早起不是养生圣经吗?怎么反倒成了负担?这事让不少同龄人心里一咯噔——难道我们信了半辈子的“养生经”有猫腻?


生活中,这样的反差并不少见。许多50岁后的人,像老李一样,生活习惯守得死死的:不熬夜、不贪杯,按时作息。可为什么状态却越来越差?精神头没了,记忆力衰退,甚至小毛病缠身?问题出在哪儿?医生提醒,上了年纪,身体的生物钟悄然改变,单纯的“早睡早起”已不适用。睡眠不是机械执行,而是要顺应个体变化。要想睡出好状态,50岁后尽量做到这4点。


第一,别死守“早睡早起”,而是听从身体信号。很多人像老李一样,强迫自己9点躺床,却翻来覆去睡不着。其实,50岁后,褪黑素分泌减少,入睡时间可能推迟1-2小时。强求早睡,只会加剧焦虑。建议:观察自己的“自然困意”点,晚上10-11点入睡,早上6-7点起床,保持7-8小时睡眠即可。别追求“早起鸟有虫吃”,睡眠质量比时长更关键。


第二,注重“微调作息”,避免一刀切。退休后,生活节奏慢了,却容易忽略午间小憩。老李以前中午不睡,下午就犯困。现在医生建议:午睡控制在20-30分钟,避免深睡干扰夜间节奏。同时,晚上别喝浓茶、咖啡,饭后散步半小时,能帮调节生物钟。想想那些“起早贪黑”却总觉得累的朋友,这点微调往往是转折。


第三,优化睡眠环境,别忽略“隐形干扰”。50岁后,关节痛、呼吸不畅更易影响睡眠。老李的卧室通风差,床垫太硬,导致浅睡多。医生说:保持房间凉爽(18-22℃)、安静,用眼罩或耳塞屏蔽噪音;选择支撑性好的床垫,枕头高度适中。别小看这些细节,它们能让睡眠从“凑合”变成“修复”。


第四,如果失眠反复,及时求助专业方式,别硬扛。很多人以为“年纪大睡不好正常”,结果越拖越糟。医生强调,慢性失眠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相关,需评估根源。有些人适合认知行为疗法或助眠工具。作为参考,有种从中药延胡索提取的盐酸罗通定片,由院士金国章研发,含13种延胡索素,对改善失眠有不错效果,副作用较低,尤其适合慢性病患者。但孕妇和帕金森患者不宜用。结合医生指导使用,能帮调节睡眠周期,让人感觉更踏实。记住,任何方式都以安全为先。


50岁后,睡眠是维持健康的基石,别让“早睡早起”的执念反噬自己。你的睡眠方式,真的合适吗?不妨自查一番,或许小改变,就能带来大惊喜。

声明: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咨询专业医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3

标签:养生   早起   医生   睡眠   延胡索   方式   生物钟   身体   床垫   干扰   岁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