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侨魂,演绎“巾帼烈”

【人物名片】

李林,1915年出生于漳州,幼年随父母侨居印尼,1929年回国求学,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参加革命后,李林参与创建雁北革命根据地,组建骑兵营,屡建战功。1940年4月26日,为掩护700多名专署机关干部、培训学员和群众团体转移,怀有3个月身孕的李林率一队骑兵勇猛冲杀,掩护大队突围成功后,壮烈牺牲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她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的贞德”,先后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东南网9月11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杜正蓝)

9月7日和8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在北京天桥剧场举行,漳州歌仔戏《烽火侨魂》作为入选剧目亮相舞台。

该剧讲述了出生在福建漳州、牺牲在山西朔州的归国华侨女英雄李林的抗战事迹。主创团队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英烈精神,借助歌仔戏的唱腔与身段再现烽火年代的赤子忠魂,演绎“巾帼烈”。

闽韵塑忠魂

“李林同志举向自己的那把枪,正是在临别之时,我父亲留给她保护自己的……”观看《烽火侨魂》后,李林的革命伴侣屈健之子屈小冰哽咽地说。

这位巾帼英雄的抗日故事曾多次被改编为小说、话剧、电影、电视剧等。以福建地方戏曲来呈现李林并突出其归侨身份,在艺术创作中尚属首次。

《烽火侨魂》自李林儿时侨居国外,饱受殖民者的欺凌,自幼便怀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为起点,从她组建骑兵营的经历切入,书写了她繁复多彩的一生。剧情由主线和副线交织而成,主线紧紧围绕着李林组建骑兵营、伏击日寇、沙场浴血等叙事推进;副线则将李林和屈健在战火烽烟中的爱情娓娓道来。

塑造这位巾帼形象,主创团队并非一味追求完美。“李林是一位为了国家英勇奋斗的战士,还是一个充满爱与矛盾的普通人。”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冉常建说,剧中的李林并非一出场就是完美的英雄形象,她也有过内心的犹豫和心灵的挣扎。

本剧并没有回避英雄抗战失败的情节。“李林痛苦自责,却没有丧失斗志,反而成为她在枪林弹雨中历练成长的契机。”冉常建说,通过在失败中挣扎反思,塑造了一个真实、会犯错、会自省、不断追求进步的英雄形象。

战火情更坚

随着故事情节推进,人物刚柔并济的形象也渐次丰满。

“若没有爱情,何来带孕牺牲?”该剧编剧王文胜认为,李林和屈健二人从革命战友发展为革命伴侣,从青涩情愫到惺惺相惜,这革命爱情的甜蜜,更加突显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

“在感佩革命者的理想信念之际,更共情二人爱情的甜蜜与悲壮。”该剧导演吴兹明说,舞台上的李林时而温婉俏皮,时而骁勇善战,演员以不同的姿态,来展现这位有血有肉的抗日女英雄。

“表现革命爱情,不仅让观众看到了英雄身上的柔情,也增加了戏剧的情感张力。”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齐建华说,通过演员细腻的表演,塑造人物的真实性和层次感,使观众看到的李林形象更加立体、更加可信。

“写戏就是写人。”王文胜说,历史中,李林的牺牲是充满悲壮色彩的,但本剧并未再现,而是通过内心长段独唱的运用,表达她身处危难,对未曾面世的孩子怀有深深的愧疚感。

“我相信,囝与阿母是一样,血液中不屈不挠火焰腾,从来梦想要实现,必须有前赴后继的牺牲,为了更多如囝你将来能够享太平!”剧中李林对腹中孩子作最后的深情告白,从口袋中掏出一件印尼巴迪布制作的婴孩衣裳。她举起手枪,生命一瞬定格,身后燃起熊熊革命战火,将剧情推向最高潮。

“导演通过表演、灯光、音效等艺术手段,将这一瞬间处理得极富感染力。”冉常建说,舞台上出现的灿烂光斑以及未来孩子的天真笑声,成为剧中最感人的场景。这种表意抒情的艺术手法不仅深化了李林的内心情感,也强化了革命的最终目标——保护下一代的美好未来。

乡音唱英雄

漳州歌仔戏又称芗剧,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漳州,成形于台湾,是全国348个地方戏曲剧种中唯一根植于海峡两岸的地方剧种。

歌仔戏《烽火侨魂》首演于2021年,经过6次修改与调整,力求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完美呈现。

此次进京展演,主创团队再度提升舞台表现力。“设计了骑马单人舞、双人舞及多人舞。骑马动作还借鉴了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以适应现代大众审美。”导演吴兹明是歌仔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他看来,《烽火侨魂》虽为现代戏,但紧抓区域艺术特征,要在现代内容与传统表现手段上找寻平衡点、创新点,成为一部让观众与之共情的红色剧目。

“该剧运用传统戏曲程式‘以鞭示马’。”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琨琨说,尤其是第六场,李林带兵与敌人交战,十几人手执马鞭,以抖马、圆场、转身、勒马、挥鞭、高低亮相等身法,展现骑兵营与敌人的激烈奋战,场面壮观且极具传统戏曲之韵。

在唱腔方面,《烽火侨魂》带有鲜明的剧种特征。“唱腔大量使用传统曲牌,如七字调、哭调、杂碎调等。”张琨琨说,本剧沿用壳仔弦、大广弦、月琴、洞箫等传统四大件,还拓展了乐队编制,启用了部分西洋乐器。悲情戏份则突出鸭母笛、大广弦等歌仔戏独有的乐器,以传统曲调、音色韵味体现歌仔戏风格。

一部令人动容的舞台剧,有泪点,亦有笑点。“你免老猫假瞌睡,装不懂。”“别看我人矮脚短,苍蝇飞过我也知是公的母的!”剧中,伪军孙富贵一角以闽南话口语、方言俗语等念白,令人捧腹。

“歌仔戏用闽南话演唱,这就决定了它的戏曲语言要通俗易懂,民间俚语的使用会让作品更生动,也更贴近观众。”王文胜说,语言艺术需把握本色和通俗,像李林的人物特征为青年女学生、游击队教导员,她的语言往往平易处见精巧、通俗处见深刻。

英雄史诗,再现峥嵘岁月。本场展演后,主创团队还将前往浙江,参与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精品剧目展演。继续传唱歌仔戏这一温婉灵动的南方剧种,继续演绎英姿飒爽的华侨抗日女英雄,让忠魂的故事久久回响,让革命的精神照映河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3

标签:历史   巾帼   烽火   歌仔戏   漳州   英雄   剧种   戏曲   骑兵   艺术   忠魂   剧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