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中国刚宣布对部分欧洲商品加征关税,不到一天,法国就出手“报复”了!法国政府紧急呼吁欧盟:必须强化自身的关税壁垒,筑起更高的“围墙”来保护欧洲市场,这场你来我往的征税交锋速度之快,火药味十足,直接把中欧贸易摩擦推向了新高潮。
法国的强硬态度摆明了:不能白白吃亏,面对法国的强势推动,欧盟其他成员国会点头吗?欧盟真的会就此筑起更高的关税墙吗?
7月4日,中国商务部一纸公告震动市场:对34家欧盟白兰地企业免征反倾销税,同时对名单外更多欧盟企业开征最高34.9%的反倾销税,期限长达5年。
这一决定堪称“精准打击”——名单内企业免于关税大棒,名单外的则面临高昂成本,戏剧性的是,公告发布不到24小时,法国财政部长埃里克·隆巴尔就公开喊话!
要求欧盟“修改规则和加强贸易壁垒”,矛头直指中国进口产品。一场围绕白兰地的贸易博弈,瞬间升级为中欧新一轮贸易摩擦的导火索。
这要从半年前说起,2024年1月5日,中国商务部应国内产业申请,正式挥起“反倾销”大棒,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白兰地发起调查。
所谓“倾销”,简单说就是:外国企业以低于本国市场价、甚至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向中国大量甩卖商品,这种行为会严重冲击中国本土企业生存空间。
经过6个月的严密审查,商务部基于事实和证据,最终在7月4日给出“肯定性结论”:欧盟白兰地确实存在倾销,倾销幅度高达27.7%至34.9%!按常规剧本,接下来就是全面加税。但这次却出现了微妙转折。
调查期间,以法国企业为主力的欧盟白兰地生产商们慌了,他们深知一旦被征高额反倾销税,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庞大的中国市场可能就此关闭大门。
于是,在初裁结果出炉后,欧盟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火速行动,在法定期限内主动向中国商务部提交了“价格承诺”申请。
通俗讲就是企业举手投降:“我们认错!保证以后不低价卖了,按你们认可的合理价格出口行不行?”这类似于企业与调查机关达成的一种“庭外和解”。
中国商务部经严格审查,最终在终裁公告中宣布:接受34家欧盟企业的价格承诺,这意味着,只要这些企业老老实实遵守承诺价格,就能避开反倾销税大棒。
与此同时,商务部也没手软,公布了其他未获豁免企业的反倾销税税率清单,最高达34.9%,自7月5日起生效,为期五年,这份“白名单”的公布,本质上是一次精准的“合规者奖励”。
它清晰传递信号:愿意遵守规则、配合调查、承诺公平贸易的企业,中国市场依然敞开怀抱;而那些不配合、继续试图“钻空子”的,对不起,高额关税伺候。
就在中国公告发出不到24小时,一场位于法国普罗旺斯艾克斯的经济会议上,法国财政部长埃里克·隆巴尔突然发难。
他宣称:“欧洲已在钢铁和汽车领域采取行动,针对中国,但还远远不够!”他要求欧盟必须“修改规则和加强贸易壁垒”,以允许更广泛地使用针对中国进口产品的措施,对抗所谓“可能损害欧洲工业经济的中国进口产品”。
这番言论时机精准得令人咋舌——几乎是中国征税决定落地的同时,这显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准备的政治姿态。
为何法国反应如此激烈、迅速?核心原因就在于白兰地,尤其是干邑白兰地,是法国的“国酒”与出口王牌。中国,恰恰是法国白兰地最大海外市场!
据欧洲烈酒协会数据,每年超90%的法国白兰地出口到亚太地区,其中中国独占鳌头,法国干邑行业管理局报告指出,2023年对中国大陆出口额高达14亿欧元,占其全球总出口额近26%。
中国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法国酒商便如坐针毡。中国反倾销调查初裁时,法国干邑酒业已惊呼这是“生死攸关”的挑战。
如今终裁落地,即便34家“白名单”企业暂时安全,但高悬的关税利剑和未来不确定性,已足以让法国产业界焦虑万分。
安抚国内产业, 向焦虑的法国白兰地生产商们展示政府“强硬护盘”姿态,缓解其不满情绪。
推动欧盟行动,试图将法国的“产业焦虑”上升为整个欧盟的“共同关切”,裹挟欧盟整体对华采取更强硬、更广泛的贸易限制措施,形成“欧盟VS中国”的对抗格局。
法国财长口中的“欧盟已在钢铁和汽车领域采取行动”,正是当前中欧贸易摩擦加剧的明证,电动汽车战场,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挥舞反补贴调查大棒,威胁加征高额关税。
中国则明确表示强烈不满,认为此举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光伏、风电暗流,欧盟内部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警惕与限制呼声从未停止。
医疗器械、绿色科技等新领域,据《金融时报》报道,欧盟正在评估是否需要对中国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等展开贸易调查,范围可能持续扩大。
法国此时鼓吹“更广泛使用贸易壁垒”,无疑是想在欧盟内部点燃一把更大的火,将更多行业拖入贸易战的泥潭,然而,历史经验不断证明:贸易保护主义是一剂毒药,伤人也伤己。
对欧洲消费者与企业,对中国商品筑起高墙,意味着欧洲消费者将被迫为许多日用品、工业零部件支付更高价格,加剧通胀压力。依赖中国供应链的欧洲企业,成本也将飙升。
对中国企业而言,失去部分欧洲市场,短期阵痛难免。但中国产业升级步伐不会停止,市场多元化也是长期战略。
中欧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贸易摩擦升级将严重冲击本已脆弱的全球供应链和复苏中的世界经济,世界贸易组织早已警告,日益抬头的保护主义正威胁全球增长前景。
更值得警惕的是法国代表的思维陷阱——将正常的国际贸易竞争扭曲为“零和博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新能源等领域的领先地位,是数十年来持续投入研发、产业升级的结果,其竞争力源于创新与效率。
动辄扣上“损害欧洲经济”的帽子,要求系统性打压,既不公平,也违背经济规律,这实质上是要求中国“自废武功”,永久停留在产业链低端,为欧洲企业让路。
在中国对白兰地的反倾销终裁中,接受34家企业的“价格承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亮点,这体现了中国在运用贸易救济工具时,并非一味追求对抗和惩罚。
“价格承诺”机制的核心在于:它为解决贸易争端提供了一条“建设性”路径,对企业避免被征收毁灭性关税,保住市场份额和供应链,前提是承诺遵守公平贸易规则。
对调查国的中国,更快、更有效地制止倾销行为,保护国内产业,同时减少对下游消费者和关联产业,如进口商、零售商的冲击。
对双边关系:相比直接加征高额关税,这种“定向豁免”为后续谈判和解决分歧保留了空间和弹性,这一选择,体现了中方处理复杂经贸关系时的一种务实策略。
在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对违规行为果断亮剑的同时,也为愿意遵守规则、寻求合作的对手方留一道门。
中欧经贸关系已行至关键十字路口,法国部分势力极力推动的“系统性对抗”路线充满风险,贸易战一旦全面升级,只会导致双输局面。
欧洲消费者承受更高物价,企业丧失中国市场机遇;中国企业面临非关税壁垒,全球供应链进一步撕裂。
理性务实的声音在中欧双方依然存在,解决贸易摩擦的正道在于恪守WTO规则,贸易救济措施的发起和实施必须严格基于事实和规则,避免政治化、武器化。
加强对话协商,通过各层级对话机制,坦诚沟通彼此关切,寻求互利解决方案,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与中国商务部的沟通渠道至关重要。
拓展合作领域,在气候变化、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双方共同关切的领域深化合作,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为管控分歧创造良好氛围。
贸易的初衷是互通有无,而非筑墙自困。当法国白兰地遭遇关税壁垒,当中国新能源车面临欧盟调查,看似保护了本国产业,实则消费者默默承受着涨价账单。
全球化浪潮下,没有谁能独善其身。法国24小时内的报复威胁,看似强硬,却可能将中欧拖入更深的贸易泥潭——最终为政治姿态买单的,永远是普通民众的钱包与就业机会。
历史告诉我们,贸易保护主义如同饮鸩止渴,中欧关系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在博弈中守住理性——对抗只会让巨轮触礁,合作才能穿越惊涛骇浪。
环球时报——商务部公布对欧盟白兰地反倾销终裁 2025-07-05
观察者网——法国财政部长宣称:为更广泛地针对中国进口产品,欧盟必须加强 2025-07-06
联合早报——法国吁欧洲加强对华关税壁垒 保护本土产业 2025-07-06
亚太日报——警惕!法国给中国使 2025-07-06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