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央视网的报道揭开了“先用后付”的遮羞布,电商平台靠弹窗红包诱导开通,关闭时却藏起按钮、反复挽留,甚至有未成年人“0元下单”欠下近万元债务。
这种“开易关难”的套路不仅在国内频发,在全球多个国家都引发了债务问题。看似便捷的支付方式,实则藏着层层陷阱,这些陷阱到底有多隐蔽?各国又在如何应对?
在央视今年6月的调查里,多个家庭遭遇过类似情况:福州一位家长发现14岁孩子用“先用后付”下单5笔订单,扣款从第三方钱包直接划走,自己全程不知情。黑猫投诉平台上,相关投诉量近1.2万条,有孩子甚至买了200件商品,欠款达8000元。
问题根源出在开通门槛上,不少平台只要第三方“支付分”达标就能开通,完全不核验年龄。结算页面的“0元下单”弹窗带着倒计时,像游戏宝箱一样刺激点击,未成年人很容易误操作。更麻烦的是关闭流程,有用户在设置里翻半天才能找到入口,选完关闭原因还会被“再用用看”的弹窗缠上,稍不注意就前功尽弃。
中消协在2024年投诉分析里点出了更多套路:线下商家把高额违约金藏在协议里,线上平台默认勾选服务,消费者往往收货后才发现被绑定。有用户试过,所谓“先用后付”其实是延长版的无理由退货,到期不退货就自动扣款,很多人根本记不住还款日。
国内的乱象只是冰山一角,国际上的“先买后付”陷阱更凶险。美国信用卡债务突破1万亿美元后,BNPL(类似国内“先用后付”)成了新风口,沃尔玛、eBay等平台全在推。但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显示,这种支付方式会让用户开启多条信贷线,每笔账单还款日不同,很容易陷入混乱。
21岁的美国女孩萨拉就是受害者。她本来攒了1.6万美元买房,用了BNPL后,两个月就欠了5000美元,信用评分从720跌到580,买房计划直接推迟两年。德州还有个19岁女孩,一年里在多个平台欠下3500美元,这种“贷款堆积”的情况在美国很常见,有40%的用户会从多家机构借钱。
更值得注意的是风险人群。美联储数据显示,美国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用户里,68%把BNPL当成“唯一负担得起的购物方式”,信用评分低于620的用户使用率是高信用人群的3倍。这些人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逾期,就会被交给讨债公司,记录还会纳入信用报告。
不管国内国外,“先用后付”的套路高度相似。最核心的一招是模糊性质,平台从不提这是“贷款”,只说“免息试用”“0元下单”,让消费者放松警惕。美国全国消费者法律中心就指出,用户看到的是每期几十元的“小数字”,根本意识不到总成本有多高。
第二招是渗透日常消费,国内有商家把服务塞进外卖、充电宝场景,美国更夸张,四分之一的用户用BNPL买杂货,40%的人逾期过。这种高频小额消费很容易积少成多,就像有人说的,这周用它买菜,下周还要买,债务根本还不清。
第三招是信息不对称。国内平台把协议写得又长又绕,国外也一样。美国女孩布里安娜上大学时用BNPL买衣服,根本不知道逾期会被讨债,直到父母帮她还债,花了两年才缓过来。这种不充分的信息披露,本质上就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赚钱。
面对乱象,各国的应对速度差别很大。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本来想把BNPL纳入信用卡监管,但2025年5月突然暂停了,理由是要优先处理“更紧迫的威胁”。这导致行业几乎处于监管空白,平台想怎么干就怎么干,Klarna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的坏账就涨了17%,也没人管。
国内的反应要快得多,中消协直接在年度报告里警示风险,明确点出“暗度陈仓”“魔掌难脱”等四大陷阱。监管部门还提出了具体要求:不能默认勾选服务,必须提供一键关闭入口,还要明确告知信息采集范围。这些措施虽然是过渡期的,但已经能卡住平台的关键套路。
这种差异背后是理念不同,我国更注重“防患于未然”,从曝光乱象到出台规范,前后不到一年。美国则陷入了“事后补救”的被动,等债务危机爆发了才想起监管,很多年轻人已经付出了信用代价。
怎么避坑?看这几点就够了!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不管国内国外,避开陷阱的核心是三个字:不贪懒。一是要主动核实,看到“0元开通”弹窗就关掉,真想用就仔细读协议,重点看扣款时间和违约金条款,别嫌麻烦。
二是要管好账户,把支付软件的免密功能关掉,给孩子用的手机一定要关闭“先用后付”权限。央视网的案例里,很多家长都是因为没设置权限,才让孩子误操作欠下债务。
最后要及时维权,发现被套路就找平台投诉,保留好订单和沟通记录。国内现在有12315平台,国外虽然监管弱,但也可以找消费者保护机构。记住,平台的挽留话术都是套路,该关就坚决关,别被“再享一次优惠”诱惑。
说了这么多乱象,不是说“先用后付”本身不好。对确实有短期资金需求的人来说,它能缓解压力;对商家而言,也能提高销量。问题出在无序发展,平台为了赚钱故意降低门槛、隐藏风险,把便利变成了陷阱。
现在国内的监管已经跟上了,只要按要求落实“一键关闭”“明确告知”等措施,乱象会越来越少。美国等国家也该吸取教训,早点补上监管漏洞。毕竟,任何金融工具都该是服务消费者的,而不是收割消费者的。
最后提个醒,不管平台把“先用后付”吹得多好,它本质还是要花钱的。开通前多问自己一句:这东西非买不可吗?能不能马上结清?想清楚这两个问题,大部分陷阱都能避开。
参考资料:
默认首选!央视揭露,慎点!.--2024-11-28 18:54·光明网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