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健康报】
“夏应心而养长”,夏季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并注意护阳气。5月21日,我们迎来小满节气,此后天气潮湿闷热,故要注意“未病先防,防热防湿”。
01
要心静
夏季心阳最为旺盛,当夏日气温升高后,人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特别是老年人,此时节由情绪波动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易增加。
建议大家做好自我调节,进行“精神养生”,如绘画、书法、下棋、种花、钓鱼等;平日可听舒缓轻音乐使心气平顺;可食用鱼腥草拌莴笋、莲子等清心药膳。
02
要清洁
小满时节湿热较重,出汗较多,皮肤潮湿,蚊虫微生物活跃,易引发湿疹、体癣、疮疖等皮肤病。
湿热之邪与风相搏,郁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胃肠有积热,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邪气郁于皮毛腠理之间。
建议大家勤洗换衣,保持皮肤清洁;少吃辛辣、燥热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穿透气性好、吸汗佳的衣服鞋袜;经常换洗床单被褥、沙发外套等。
03
要午休
入夏后昼长夜短,应顺应自然阳盛阴虚的变化,晚睡早起。此时,增加午睡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午睡30分钟左右为佳,年龄大的人午休时间可稍长,但不宜超过1小时,睡醒后再躺10分钟起床。睡觉时避免贪凉、在风口处,以防感冒。
01
吃祛湿食物
“湿”贯穿整个夏季,小满是“湿”的开始。饮食应以清热利湿、助脾运化为原则。
清热利湿 冬瓜、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等。
助脾运化 怀山药、芡实、茯苓、莲子等。
消暑降温 西瓜、海带、绿豆(需注意:寒凉之物不宜晨起空腹进食,以免伤及脾胃)。
02
吃酸味食物
入夏后阳气上升,肝气渐弱,心气渐强,饮食宜“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宜清淡,多补水,多吃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少吃油腻、辛辣及上火发物,以免引发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
03
吃温胃食物
夏季贪凉,容易引发胃寒腹痛症状。体质虚寒的人在湿热天气烹制消暑降温、清热利湿的汤水时,可适当放入生姜、陈皮等温性食材,以减轻汤水寒凉之性。如用冬瓜、薏苡仁煲汤时加入3片生姜,海带、绿豆煮汤时加入1块陈皮等。
01
揉手少阴心经
心经循行:从胸走手,起于腋窝极泉穴,沿上肢内侧下行,止于小指少冲穴,左右各9穴。
操作:取站立或坐位,以拇指与其余四指沿心经循行揉拿上肢,力度均匀柔和,方向从上至下(腋窝至小指),每日5~10遍,双侧交替进行。
02
揉神门穴
位置: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功效:补心首选穴,养心安神。
操作:拇指指腹顺时针点揉,以微微胀痛为度,每日1次,每次1~2分钟,建议午时(11时~13时)进行。
03
揉腹
作用:暑湿易阻中焦,出现腹胀、纳差、大便不爽等症状,揉腹可缓解。
操作:双手叠加,稍带力度,围绕肚脐顺时针按揉50~100次/日,可于散步时边走边按,以肛门排气为佳。
01
山楂茶
材料:干荷叶5克,干山楂5克,陈皮3克。
做法:沸水冲泡15分钟,加糖调味,代茶饮。
功效:清热化浊,理气开胃,适合湿热内阻、食欲欠佳者。
02
薏苡仁绿豆粥
材料:薏苡仁100克,绿豆100克,大米150克。
做法:薏苡仁、绿豆分别浸泡1小时,与大米同煮,先煮绿豆至裂开,再加薏苡仁、大米煮至粥成。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解毒,适合湿热内阻、外发疮毒者。
03
木棉赤豆脊骨汤
材料:干木棉花60克,赤小豆50克,陈皮10克,蜜枣3枚,生姜3片,猪脊骨500克。
做法:材料洗净入煲,加水大火煮沸后小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适合湿热内盛、皮肤疮痒者。
本文综合 中国中医 养生中国等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05-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