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 日的苏超决赛尚未开赛,已吸引无数目光 —— 谁能想到,当中国男足再度无缘世界杯,这个曾被视作 “近乎草根” 的联赛,今年竟火得一塌糊涂。这种反差,既透着球迷对足球热情的无处安放,也暗含着对中国足球现状的无奈:即便男足成绩屡屡让人失望,每当有赛事,仍有大把球迷愿意驻足观看,足以证明足球作为 “世界第一运动”,在国人心中的分量从未消减。而苏超的火爆,恰好接住了这份热情,成为球迷释放热爱的新出口。

有人将苏超的热度归因于 “散装江苏”——13 个城市彼此较劲,比赛时格外有张力。但所谓 “散装”,实则是江苏 13 座城市个个充满活力的写照。“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的竞争氛围,让每一场比赛都充满看点,也让观众更易代入情感。这种源于地域活力的赛事热情,并非江苏独有:若其他省份、城市也能打造类似的本土联赛,凭借民众对足球的天然热爱,未必不能复制苏超的成功。毕竟,球迷需要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国际赛事,而是触手可及、能共情的本土比赛。

苏超火爆的深层根源,在于它踩中了中国足球发展的 “痛点”—— 缺土壤、缺人才。长久以来,“14 亿人找不出 11 个会踢球的” 的调侃,背后是足球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我国真正从事足球运动的专业人才,甚至远少于几百万人口的小国。而苏超的成功证明,草根联赛正是培育人才的 “沃土”:低级别联赛多了,既能满足民众观赛需求,还能带动赛事周边的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能让更多有足球天赋的人有机会站上赛场,从 “爱好者” 成长为 “从业者”。

可以说,苏超为中国足球指明了一条务实路径:与其执着于冲击世界杯的 “远目标”,不如先深耕本土的 “近土壤”。从娃娃抓起,让足球走进校园;从草根抓起,让联赛覆盖更多城市。当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 “苏超”,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足球,人才自然会源源不断涌现。假以时日,当足球真正融入日常,当草根联赛成为常态,中国足球或许不用再发愁 “走向世界”—— 因为那时,我们早已拥有支撑足球发展的坚实根基。#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