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河,静静流淌,带走了许多记忆,却也沉淀下最珍贵的片段。每当我看到父亲那张泛黄的照片,用指尖轻抚,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门后,是父亲的芳华岁月,是那个我未曾亲历却深深向往的年代。
照片中的父亲,不过二十多岁,穿一件深色中山装,面容俊朗,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眼神清澈而坚定。身前分别坐着满脸堆笑的婆婆、母亲及家兄,背景是老房子楼下,没有华丽的布景,却有一种质朴的力量。站在正中的父亲表情严肃,透着一股倔强与希望。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中期,一个变革悄然萌动的年代。父亲正青春,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在时代的洪流中奋力前行。
听母亲说,父亲年轻时是村里很招人喜欢的人,帅气、嘴甜、聪明、勤快,会做瓦,还烧一手好菜。他没上过学堂,只读过一个扫盲班,后来凭较强的悟性,居然能读书看报。
父亲是早婚,不满二十岁就当家作主。五十年代末,被誉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开建。父亲作为村里代表之一,被派往江油市马角坝一线,跟随铁路建设大军,在崇山峻岭间,用铁锹、铁镐、铁锤开山凿石筑通途,一如传说中的五丁,用双手书写生命传奇。那时,父亲本会成为一名铁路工人,中途却被婆婆设计骗回老家,错失了一次“脱农皮”的机会。我曾问父亲:“修铁路是不是很苦?”他笑了笑:“不单苦,还危险,可心里舒坦。”他说,那时大家穷,修铁路能吃饱肚子,每天还有2元劳务费,都是青壮劳动力,几个挤在一间土屋,下班后不觉得累,一起摆龙门阵,打扑克,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却拥有最真挚的友情和最纯粹的快乐。
父亲返回农村后,又在晨雾未散的田埂上奔跑,肩上扛着锄头,嘴里哼着秧歌;在夏夜的星空下,和同龄人围坐畅谈,梦想着有一天能兴家立业,光宗耀祖……
六、七十年代十年间,父亲当过生产队长、粮保员,学成泥瓦匠、拉过板车。想起他拉板车运公粮那段艰辛岁月,脑海里总会浮出这样一个画面:在故乡那道草木浓密、色彩斑斓的山梁上,一条伸向山巅尽头的碎石公路中间,几位身强力壮的庄稼汉,正躬身拉着几辆满载着公粮的木制板车,伴随着具有节奏感的“吱吱嘎嘎——”吟唱声起伏前行,一位身材修长、面容英俊、肩搭毛巾的汉子走在车队的最前沿,由远而近,渐渐清晰,正是我熟悉的父亲……
对于这段苦乐历程,父亲很少主动说起,母亲也只是偶尔说过几句。唯一能证明父亲拉过板车的事,就只有家里那空荡荡的转角房梁上,悬挂的两个旧轮胎。记得小时候没钱买凉鞋,父亲几次看着那两个旧轮胎发呆。有一天终于下定决心,用他那心爱的“纪念品”给6个儿子每人做了一双凉鞋。鞋的形状很土,睛天雨天都能穿,穿几年都不走样,只是脚背常常被磨得破了皮,行走时一步一拐,象个瘸子。旧轮胎消失后,原本存放在猪圈的那副木制车架也不见了,后来问父亲,父亲说早就当材烧了。
36岁前,父亲终于从拥挤的老房子搬出来,在一处风水极好的地方修成一套土木结构新房,一家8口从此在新家安居乐业。从我懂事的时候开始,父亲就坚持把勤劳、孝道、自强不息的火种播撒在儿孙们的心中,也把那段芳华岁月的坚韧与热忱,默默融入了日常的育儿育孙之中。
如今,父亲已是鲐背之年,走路也不再如年轻时那般矫健。可每当我看见他站院前的地埂上,一字一句讲述着历史的变迁,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个在田野里仰望星空的青年——他的芳华,从未远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
走进父亲的芳华岁月,我读懂的不只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那是对理想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他的青春或许没有霓虹闪烁,却有星光照亮前路;没有物质丰盈,却有信念支撑灵魂。
而我,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回望父亲的芳华,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敬意,更是一种力量——愿我们的下一代人,也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活出属于自己的芳华,不负韶华,不负山河。(木乙威)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