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之殇:主权让渡还是坚持抗争,答案在历史中有

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兄弟吗?当然是!

波兰‌维斯瓦河河谷,见证了斯拉夫民族的诞生,这个在古罗马时代被称呼为奴隶的民族,用顽强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长河中书写了无尽过往荣光。

这荣光,有属于基辅罗斯的青葱岁月,那河岸边的洗礼,沐浴基督光影。

这荣光,有哥萨克的铁骑,叶马尔克突袭,征服西伯利亚成就了一个地球上的庞然大物。

这荣光,有苏维埃的红星和一个时代的记忆,工农色彩的红色辉煌,在1991年黯然落下,兄弟就此分家!

分家的兄弟还是兄弟吗?或许曾经是,但当克里米亚的烽烟散尽之后,乌克兰发现兄弟情变味了,当2022年的硝烟,又在这片土地燃起时,兄弟就此成为了仇敌!

战争持续多年,不少人都疑惑与为何乌克兰就是不愿意放下武器,真要打空自己成全抗争之名吗?

这无疑是一部交织着爱恨情仇的历史长卷,一场大国博弈的现实棋局,以及一个民族在炮火中淬炼的生存意志。

一、俄乌千年的历史羁绊

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在第聂伯河受洗东正教正式进入这片土地,并且成为了东斯拉夫民族的信仰,自那以后,基辅罗斯的金色圆顶成为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共同的圣地,也为俄乌两族埋下共同的文化基因。

可基因虽然相同,后续的遭遇却并不一样!

13世纪蒙古人的西征让两个民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忍辱偷生,最后绝地反击,反过来征服蒙古人,这是俄罗斯的道路。

轮番被立陶宛、波兰,文化开始慢慢独立,这是乌克兰的道路。

就在双方就要渐行渐远,不再合流的时刻,1654年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为了对抗波兰,选择与沙俄结盟,让两个兄弟族群,又一次联系到了一起!

随着《佩列亚斯拉夫条约》的签订,俄乌关系的新纪元!

而这个新纪元并没有完全的平等,反而是以乌克兰让渡自己的主权开始。

有了第一次的让渡主权等于失去的话,就必然会失去一切,因为俄罗斯胃口一直很大,彼得大帝推行的"俄罗斯化"政策与乌克兰知识分子的民族觉醒始终角力,但形势比人强啊,实力才是决定地位的关键,于是,乌克兰没了,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彻底消失并入俄罗斯帝国版图。

这段岁月,左边看好像是俄乌两族的蜜月期,因为一起打天下, 一起征服,一起构筑了庞大的帝国,哥萨克骑兵不也是俄罗斯尖刀连吗?

可实事求是的说,乌克兰过的好嘛?别忘了大饥荒!

那场源自苏联工农业剪刀差政策下出现的人间悲剧,属于世界悲剧,不也是乌克兰的梦魔吗?

1954年,为了缓和矛盾,或者说为了补偿,温和的赫鲁晓夫选择用一纸政令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谁曾想,却埋下了今日的战争诱因!

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羁绊,让这场冲突比普通的国际争端更添几分悲情色彩。

当俄军的坦克开进乌克兰的时候,兄弟就此成了仇敌,古老的敖德萨港口,曾经见证无数次俄土战争,那是并肩打天下的过去,却在2022年见证了兄弟反目!

亚速钢铁厂这曾经苏联工业化的骄傲之地,也成了双方寸土不让的战场。

历史的回眸就是如此让人伤感!

伤感之余不由要问为什么?

二、大国棋局,西方援助的双刃剑

战争为什么爆发?从俄罗斯角度看,补全工业体系和扩宽战略缓冲,防止北约进入家门口,是他们的需要。

跟乌克兰接壤的俄罗斯区域,都是高度工业区,但却有个致命问题,那就是工业原材料,器件都需要乌东四洲供应,和平时代还好,大家互通有无进行贸易就够了,但兄弟翻脸,关系不和谐了,真不就是战争因果点吗?

除此之外,俄罗斯的防御政策一直以主动闻名,苏联时代,就可以为了构筑北方防线开战芬兰,现在为了巩固核心工业区安全,对冲北约军事压力,开战俄罗斯貌似也并不奇怪!

同理看,北约的存在也一直是俄乌关系阴霾!

一个要进去获得安全保障,一个不愿意让它进去增加军事压力,这矛盾几乎无可调节,除非有个天降伟人大气的说:你们全听我的,一个不进,一个不打!

但这可能吗?要看第三方啊!

在华盛顿的椭圆形办公室里,俄乌冲突被视作遏制俄罗斯,控制欧洲的绝佳契机。

这一切,从美国国会通过的《乌克兰民主防御租借法案》就能看出来!

《租借法案》多么熟悉的名词,那曾经是二战民主兵工厂的代名词,也是美苏并肩作战的过去,现在却成了五角大楼的分析师用"海马斯"火箭炮算计俄罗斯军事消耗,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做空俄罗斯资产,西方世界抢夺俄罗斯主权财富的帮凶。

对美国而言,这场战争既能削弱战略对手,又能巩固北约同盟,何乐而不为?

欧洲态度则更为复杂,对欧洲而言,安全是第一要务,在这个要务下,欧洲各国也多有小心思!

柏林的决策者们,会在对俄能源依赖,制造业安全与对乌道义支持间痛苦摇摆,左边是经济自杀,右边是安全担忧和道义谴责,这一切,都让被绿党搞的焦头烂额的德国人为难,结果就是工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和产品竞争力的下降!

反观法国,巴黎爱丽舍宫的主人相对会轻松一点,反而认为这是扩大影响力的机会。

原因简单,能源这块法国核能发达,基本不缺,军事这块,法国也拥有三位一体核力量,用这场危机削弱德国在欧盟的影响力,能进一步奠定自己欧盟老大的地位。

于是,火中取栗,维持欧盟团结的法国,唯一要防备的不过是战火不要蔓延至波兰平原。

可波兰这样的原东欧,波罗的海国家对俄国又深恶痛绝,恨不得削之以后快,往往又不听话,就让法国人头疼了,因为平衡各方利益是个大问题!

于是,就有了不少荒诞的景象出现!

当德国宣布向乌克兰提供"豹2"坦克时,能源供应的账单飞升让老百姓担忧,可军工复合体的股票却应声上涨,这是冷热的两极!

同样,当欧盟对俄实施无数次制裁,以为可以让俄国服软的时候,却不得不受到更多的经济伤害,让无数欧洲企业付出沉重代价,要不然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为何投资中国,因为电啊!

于是,一出场景也同步出现!

一场欧洲冲突,卖火了美国军火,让无力承担能源成本的欧洲企业出走海外,落脚中国。

左右看下来,吃亏的只有欧洲,当然还有乌克兰。

欧洲吃亏吃在家经济利益受损,乌克兰那就更惨了,是新一轮主权让渡,跟几百年前面对沙俄帝国时一模一样。

用乌克兰前总统波罗申科的话说就是:我们用主权换来了生存,但这生存的代价,是永远活在别人的阴影下。

为何如此,不过仰人鼻息而已。

当你所有的抵抗武器都来自北约,来自美国,来自欧洲盟友的施舍时,这个国家的战争机器已深度嵌入西方军事体系。从此出不来了!

俄罗斯的威胁不停止,乌克兰的依附也不会停止,谈任何事情都被予取予求,宛如等待裁决!

你说,你能挺起腰杆说,自己不愿意吗?

但凡事都有利有弊,残酷的战争也是如此,因为它能锻造一个民族的精气神。

三、浴火重生: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是什么?民族国家概念什么时候出现的?对古老的中华文明而言,这不是问题,因为中华民族向心力一直是世界第一,但对于封建制度的欧洲而言,长达数千年都是个伪命题。

它在欧洲的出现,源自一场战争,一场浪潮,一首歌曲,而这一切都跟法国有关!

战争是百年战争,圣女贞德浴火成灰,让法兰西有了民族概念。

浪潮是大革命,路易十六的头颅还有血腥的战争,让国家民族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歌曲,那就是马赛曲了,音乐的旋律激励了一代代法国男儿,虽然现在他们变味了。

同样,跟法国相隔不远的德国,也有最后一刻都典故。

这样的故事,在曾经的乌克兰也出现过,基辅地铁的防空洞里,历史老师伊琳娜给孩子们讲述着乌克兰民族诗人舍甫琴科的诗句。这位曾被沙俄流放的诗人或许不会想到,一个半世纪后,他的诗句依然在激励着同胞抵抗外来侵略。

战争撕裂了城市,却也锻造了新的民族认同。

当俄语区的哈尔科夫居民自发组织民防队时,当西部加利西亚的农民用拖拉机拖拽俄军坦克时,一个超越地域与语言的现代乌克兰民族正在战火中诞生。

这种觉醒,本质上是一种民族情绪的升华,民族认同的统一。

每个民族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这种朴素的信念在导弹呼啸声中愈发坚定。

当敖德萨歌剧院的废墟上飘起乌克兰国旗时,当马里乌波尔的平民宁愿躲进钢铁厂也不投降时,世界看到的不仅是军事抵抗,更是一个民族的坚守。

从某种角度看,抵抗难道是错的?

历史的吊诡之处总是让人深思,俄乌两族同源同种,却又同室操戈!

他们听着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欣赏着天鹅湖,看着托尔斯泰的文学,却能在现实中刀兵相见不死不休。持续打了3年多。

现在的我只能期待和平,展望未来!

也许多年后的某一天,人们会发现,这场战争真正的历史意义。

那是乌克兰民族独立的催化剂。

那是欧洲安全秩序重构的契机。

那是俄罗斯学会尊重邻国的开始。

暮色中的基辅独立广场,烛火在纪念碑前摇曳。

每个烛光都代表着一个逝去的生命,也寄托着生者对和平的渴望。

战争终有尽头,但历史的伤痕需要几代人去抚平。

愿第聂伯河的流水洗去仇恨,愿斯拉夫的土地重归安宁,愿人类能从这场冲突中汲取教训。

就如我们常说的:“国家无论大小,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命运;民族无论强弱,都应得到世界的尊重。”

只有这样的中国态度成为世界主流价值观,世界的和平才是可盼可见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历史   主权   答案   战争   乌克兰   俄罗斯   民族   欧洲   北约   法国   基辅   波兰   兄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