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影史上,夏梦是个特殊的存在,她不是昙花一现的偶像,也不是只靠美貌的明星,而是在动荡年代里守住本心、能掌控自己人生的从业者。
她的一生没有狗血八卦,却用每一个选择写就了真正的传奇,这份传奇里,有对艺术的敬畏,有对感情的坦荡,更有对人生的清醒。
1933年,夏梦在上海出生,原名杨濛,她的家庭算不上顶级豪门,却有着实打实的艺术底蕴:父亲爱京剧,母亲迷昆曲,杨濛从小就对“美”和“表演”有了天然的敏感度。
夏梦和母亲
1947年,14岁的杨濛因时局动荡随家人迁居香港,转学进入玛利诺修院学校,这所学校在香港素有盛名,后来的关之琳、李嘉欣都曾在此就读。
改变她人生轨迹的是一次偶然相遇,当时长城电影公司负责人袁仰安正为新人计划发愁,偶然看到女儿袁毛妹和杨濛姐妹同行,一眼就被杨濛身上那种古典又清新的气质吸引。
不是刻意雕琢的美,而是骨子里的端庄舒展,袁仰安当即认定这是“大明星苗子”,主动邀请她加入长城。
但五十年代的香港娱乐圈堪称“鱼龙混杂”,明星为资源跑饭局、陪酒是常态,甚至有不少人被迫拍低俗内容,杨濛的家人坚决反对她入行,怕她被大环境裹挟。
可杨濛实在放不下对表演的执念,最终和家人定下“三不原则”:不参加商业剪彩,不赴无关应酬饭局,不拍低俗露骨内容。
1950年,17岁的杨濛正式签约长城,公司根据她喜欢的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给她取了艺名“夏梦”,这个名字,后来成了一代人对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记忆符号。
1951年,18岁的夏梦迎来电影处女作《禁婚记》,这是她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坎”,导演让刚成年的她演已婚少妇杨,角色要展现婚后想工作却被丈夫阻挠的倔强,还要演出女扮男装求职的喜剧感。
剧组上下都没底,试镜时,夏梦没靠外在装扮刻意“扮老”,而是琢磨角色的心理,把角色的纠结与灵动演得活灵活现。
电影上映后,票房直接冲到当年香港国语片榜首,香港街头巷尾都在讨论“演杨霞芝的夏梦”,东南亚的片商也找上门来,新加坡影院甚至把她的海报贴满了整条街。
一夜成名的夏梦没飘,拍完戏就回学校上课,有人捧着鲜花堵在校门口,她礼貌道谢后就快步走进教室继续上学。
此后十几年,夏梦成了长城的“台柱子”,几乎一年拍三四部戏,角色跨度极大,《娘惹》里,她演跨越种族的悲情女子,用隐忍的眼神传递角色的苦难。
《孽海花》中,她变身敢爱敢恨的交际花,一个挑眉就能带出人物的复杂;《绝代佳人》里,她饰演有家国情怀的如姬,把大义与柔情融合得恰到好处。
这部由金庸专门为她写的剧本,后来还拿了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是当时香港电影首次获得这样的荣誉。
凭借这些作品,夏梦与石慧、陈思思并称“长城三公主”,且稳居“大公主”之位,1959年,《长城画报》主办“香港国语片十大明星”选举,夏梦以绝对优势夺冠,成了公认的“国语片女王”。
导演李翰祥曾评价:“夏梦的美是有层次的,不是一眼惊艳,却越看越有味道,眼角眉梢都是戏。”金庸更直白:“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
1957年对夏梦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年她作为香港电影界代表,受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电影工作者大会,能参会本身就是对她演艺成就的高度认可,更让她激动的是,有机会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
大会当天,当毛主席和周总理走进会场,现场掌声雷动,夏梦的目光紧紧跟着毛主席的身影,手心都攥出了汗,轮到毛主席与她握手时,她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
毛主席笑着问起香港电影的情况,她才慢慢平复情绪,汇报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周总理也特意夸她,你的电影我们看过,演得很好,香港同胞很喜欢吧。
这次会面成了夏梦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后来她在采访中说,毛主席和周总理没有一点架子,问的都是电影创作的细节,还叮嘱她“多拍能让观众受启发的好片子”。
这次经历也让她更坚定了创作原则,之后接剧本,她总会先问:“这个故事能给观众带来什么?”
也是在1957年,金庸为了接近夏梦,放弃了《大公报》的稳定工作,化名“林欢”进入长城当编剧,当时金庸已在文学界小有名气,但面对夏梦仍很忐忑。
他把所有倾慕都融进了剧本里,《绝代佳人》里的如姬,既有家国大义又有儿女情长,分明就是他心中夏梦的样子。
后来金庸鼓起勇气表白,夏梦坦诚回应:“谢谢你的欣赏,但我已经有喜欢的人了。”
金庸没有纠缠,后来在采访中说:“夏梦是我见过最清醒的女子,她知道自己要什么。”
这份没说出口的感情,成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灵感,《神雕侠侣》的小龙女、《天龙八部》的王语嫣,身上都有夏梦那种清冷纯粹的气质,是他对这份遗憾的最好纪念。
夏梦的感情生活从来不是八卦焦点,但几段过往藏着她的通透与坚守,最早让她动心的是导演岑范,1951年拍《禁婚记》时,岑范是助理导演,负责给她讲戏。
岑范出身名门,是清朝名将岑毓英的曾侄孙,不仅英俊,还才华横溢,对刚入行的夏梦格外耐心,手把手教她走位、揣摩角色,两个年轻人朝夕相处,渐渐生出好感。
1952年,岑范怀着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憧憬,决定回内地发展,临走前跟夏梦说:“等我站稳脚跟,就回来接你。”
夏梦当即答应,可长城公司怕失去“摇钱树”,在办理签证时百般阻挠,她的签证迟迟办不下来,岑范归心似箭,只能先出发,两人约定靠书信联系,等夏梦拿到签证就去北京团聚。
没想到,他们的信件被人暗中拦截了,夏梦没收到岑范的回信,以为他变了心;岑范没收到夏梦的消息,以为她放弃了。
多年后两人在北京重逢,才弄清真相,可此时夏梦已经结婚,岑范也终身未娶,岑范后来回忆,假如我从没认识过夏梦,人生也许会和别人一样,但认识了她,别人就跟她没有可比性了,这段错过的感情,成了两人心中的遗憾。
在夏梦陷入感情低谷时,影迷林葆诚走进了她的生活,林葆诚是海归高材生,做进出口生意,懂电影也懂生活,第一次去片场探班,他捧着一束白玫瑰,紧张得说不出话。
后来慢慢熟悉了,夏梦发现他和圈里人不一样,从不聊八卦,只关心她“累不累”“剧本合不合适”。
1954年,21岁的夏梦和林葆诚结婚,婚礼很简单,只请了家人和亲近的朋友,没有媒体炒作,婚后林葆诚说到做到,从不干涉她拍戏,还主动帮她筛选剧本,成了她最坚实的后盾。
两人携手走过53年,直到2007年林葆诚去世,葬礼上,74岁的夏梦拄着拐杖走到灵前,没有哭天抢地,只是静静站着,眼神里有不舍,更多的是平和,这份平淡相守的感情,在浮躁的娱乐圈里格外珍贵。
1966年,33岁的夏梦突然宣布息影,这个决定震惊了整个影坛,当时她正处于巅峰期,片约排到了两年后,粉丝写信劝她,公司一再挽留,可她主意已定。
关于息影的原因,外界猜了很多:有人说她怕香港社会局势动荡,有人说她对电影行业方向失望。
夏梦自己的解释很简单:“该尝试的角色都尝试了,现在想多陪陪家人。”她从不把演戏当“摇钱树”,而是把它看作“体验人生的方式”,既然该体验的都体验了,就坦然转身。
息影后,夏梦跟着林葆诚去了加拿大,开了家制衣厂,从聚光灯下的大明星,到每天盯着布料、纽扣的老板娘,她没有丝毫不适。
1979年,46岁的夏梦又回来了,这次她不是演员,而是制片人,她在香港创办了青鸟影业公司。
她的眼光依旧毒辣,第一部戏《投奔怒海》就剑走偏锋,当时刘德华还没大红,夏梦力排众议。
电影上映后,票房大卖,还拿了金像奖五项大奖,刘德华凭这部戏彻底走红,后来总说:“没有夏梦姐,就没有我的今天。”
之后她又拍了《似水流年》,大胆启用新人导演严浩,女主角选了斯琴高娃,这部慢节奏的文艺片,在商业片扎堆的市场里杀出一条路,成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作。
晚年的夏梦定居香港,深居简出,活成了普通人的样子,她很少接受采访,偶尔被问到过去的辉煌,也只是淡淡带过。
有人问她怎么看待“最美女演员”的评价,她笑着说:“美是会变的,能留下几部让观众记得的戏,比什么都强。”
2016年10月30日,夏梦去世,享年83岁。金庸心中的“小龙女”还是走了,金庸写了悼文,里面说:“夏梦是真正的美人,她的美,是从里到外的。”
让人没想到的是,时隔两年的同一天,即2018年10月30日,金庸去世。
深圳商报——金庸对夏梦的精神迷恋2013年07月12日 14:38
北京晚报——传奇影星夏梦辞世 曾被金庸誉为“美如西施”(图)
羊城晚报——夏梦飘然去佳人难再得11-04 16:53:00
深圳晚报——绝代佳人 夏梦远去 连金庸也只是她的花边注脚2016年11月4日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